舉動,逐漸變成了風俗。

還有就是放風箏,古人認為可以放風箏可以把一年的穢氣都可以放走。古人,常把自己的知道的所有病災都寫在紙鳶上,讓紙鳶帶走自己的病疾、穢氣。

在當日的《紅樓夢》中就有林黛玉和賈寶玉等人放風箏的記載。

還有就是盪鞦韆,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風俗了。古代鞦韆,叫做千秋,為了避諱,改名為鞦韆了。

古人還有吃雞蛋、吃發糕的風俗,都有不同的寓意,也因為地域的不同,都有一定的限制。

清明開始萬物生髮,也是植樹的好季節。

有一首著名的清明題材的古詩,就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古詩,你們想過杜牧為何要喝酒嗎?

清明節祭祖掃墓,古代都會帶上酒食,表達對先祖的懷念和敬仰,現在依然如此。

清明時節,天氣乍暖還寒,喝酒可以驅寒,喝酒也有辟邪的作用,可以驅散不祥之物。

清明時節,親朋好友聚會,增進感情,放鬆心情的方式。

清明時節,吃一點糕點,如青團發糕等,飲酒可以作為搭配,增加節日氣氛。

我們上學時候,老師只會講古詩文的意思,很少將課文延伸講解。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風俗,揉碎了放在課文裡講,那麼大家上課的學習興趣會更加濃厚,學習效果也會更好。

我們今天大多數人都會背這首古詩,如果我們又理解古詩中的很多細節,那我們是不是心情會更加愉悅。

我們每次在清明節,飲酒吃糕點時,都會深切與很多唐詩宋詞的作者,來一場千年的交匯呢。

文學,歷史,書籍,還有風俗,很多知識都是系統和綜合的。

很多東西,看似無用,卻很無時無刻不存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存在我們的衣食住行中,存在我們祖先傳承千年的血脈中。

歷史有的時候很遙遠,唐宋離我們千年之遠,似乎遙不可及。

但是,當我們拿起一枝柳枝,想起了陸游;當我們端起了酒杯時想起了杜牧;當我們放風箏時,想起了賈寶玉時。

那些人離我們還遠嗎,似乎都在昨天,就在當下,我們還會覺的唐詩和宋詞很難懂嗎。

:()人生這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