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把孔明、龐統和法正三人聚在一起,商討北伐事宜。

孔明說,開戰之前,還有一方勢力,可能成為幫手,千萬不要忘記。

劉備問:“軍師所指何人?”

孔明、龐統和法正三人齊聲答道。

“公孫康!”

……

公孫康是公孫度的兒子。

公孫度則是漢末群雄割據時的一方勢力,據有遼東。

公孫度死後,公孫康繼承公孫度的遼東基業,並在曹操平滅袁氏之時,迫於壓力,歸順曹操。

所以此時,遼東名義上是曹操的地盤。

但這僅僅是名義上。

實際上,遼東還是公孫康說了算,遼東偏遠,曹操對遼東也是鞭長莫及。

只要公孫康不造反,曹操也懶得理公孫康。

現在劉備準備北伐曹操,如果能爭取公孫康反叛曹操,則劉備的勝算,就又多了一分。

……

聽到公孫康的名字後,劉備點了點頭,“不錯,若是公孫康能一同起兵的話,則對曹操是一種掣肘。”

想了想,劉備又有些擔心地問:“只是,公孫康敢公然反叛曹操嗎?”

面對劉備的問題,龐統肯定的答道。

“主公勿慮,公孫康不是安分之人,他與孫權透過海路來往不斷,早有反意,只要主公派出使臣,許諾好處,公孫康必反。”

龐統說完,法正和孔明也表達同樣的觀點。

公孫康作為北伐曹操的第一個幫手,被確定下來。

……

然後,法正又說:“主公一直與益州盟好,劉季玉可為第二個幫手。”

對此,劉備也很確信。

這幾年,劉璋勢力早已被劉備所拿捏。

在劉璋的許可下,孟達法正已正式改換門庭,投身劉備帳下,張松等一眾身在益州,心繫劉備的人也很多。

北伐之時,請劉璋出兵助陣的話,劉璋百分百會答應。

於是,劉備對法正說:“孝直,益州的事,就有勞你了。”

法正也成竹在胸地說:“主公儘管放心。”

……

接著,龐統指著西北方向說道。

“馬孟起在羌人之中頗有威望,請他修書至羌地,羌王迷當可成為我們第三個幫手。”

確實,有馬超在,請羌人為幫忙也不難。

劉備也伸出三根手指,確認前邊提到的三個幫手。

隨後,劉備又伸出第四根手指,他面帶難色地說:“還有孫權,待我北伐之時,你們說他是敵是友?”

呂蒙之死以後,孫權與劉備修復了關係,孫劉兩家表面上還是同盟。

但所有人都清楚,這是出於共同抵抗曹操的需要。

背地裡,兩家相互提防,都不信任對方。

孫權,是劉備復興漢室路上,必須要過的一道關,如何應對孫權,如果不想好策略,北伐則不能成功。

聽劉備提到孫權,龐統分析道。

“孫權初可為友,請江東出兵合肥,策應我們北伐的話,孫權肯定會答應。”

停了一下,龐統皺了皺眉又說:“不過,倘若我們進兵順利,曹操勢危之時,孫權就倒戈相向。”

法正也跟著說。

“強則有敵,弱則有友。”

……

法正簡單的一句話,八個字,道出了三國時代,三家關係的本質。

歷史上,三國時代之所以能相持很多年,就是三角形的穩固原理。

三方之中。

永遠是兩個弱小方合作。

共同對抗強大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