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是大唐軍隊的十倍,而泗沘城內看似還算平靜,但是已經是暗湧流動,城內的百姓隨時都有可能隨著叛軍的到來,配合叛軍爆發暴亂,情況已經萬分的危急。目前雖然已經將熊津城內的兩千駐軍盡數調來協助守城,但是形勢仍舊不容樂觀,所以還望大軍儘快趕來支援。
然而李恪的大軍距離泗沘城至少還有四百多里的路程,沿途多有山路不說,不管走哪一條路前往泗沘城,都至少要面臨兩座以上的郡城阻攔。就算是每座郡城攻打下來都只需要一天的時間,最終抵達泗沘城的時間都不會低於八天。可以這麼說,倭國人的突然參戰,徹底的打亂了李恪事先的作戰計劃,使得原本可以輕鬆應對的局面,陡然之間變的嚴峻起來。當然,這裡所說的嚴峻並非是形勢變得對李恪的作戰不利,進而導致此番出戰的最終失利。這裡所謂的嚴峻是指泗沘城的形勢變得嚴峻,非常有可能會因此丟掉此城。不過這對整個戰局的影響並不大,大不了守衛泗沘城的大唐軍隊撤出那裡便是。
相反的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倒是給了李恪在平定完半島的叛亂以及新羅國後,繼續對倭國出兵的藉口。只要將新羅和倭國徹底的消滅之後,對於呂宋島的開發也就隨之可以進入到日程之中。不過這些都是後話,要等到將新羅和倭國評定以後才會按部就班的實施,如今的當務之急就是儘可能快的趕到泗沘城解圍。不管怎麼說,泗沘城作為前百濟國的都城存在,它的所屬權具有很高的象徵意義,一旦被叛軍和倭國的軍隊打下來,勢必會極大的提升他們計程車氣,進而會對今後的平叛戰爭增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離開南川停,李恪立即將麾下軍隊分為兩路,一路領兵一萬五千人沿著東線一路殺奔泗沘城,而他則率領另外一路沿中路直接向南開進。分兵前李恪再三叮囑東路將領,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泗沘城外,沿途所經過的城鎮,只要敢於抵抗的,一律用炮火將之徹底的摧毀,不用顧及對方的傷亡情況。
李恪所率領的中路大軍,只用了三天的時間,便突進到了湯井郡,這期間共經過了一座郡城、五座縣城。說起百濟,甚至於連新羅也算在內,他們國內的郡城、縣城之多,簡直已經到了令人難以相信的地步。就拿百濟來講,所佔據的面積不過相當於朝鮮半島的四分之一,如此之小的面積上,居然設立了三十八個郡城、一百零一個縣城,另外還有三個州、一個小京。而當時整個百濟也不過二百餘萬的人口數量,其中的五座都督府的人口數量都超過了二十萬人,而泗沘城更是擁有三十餘萬人口,這就已經佔據了原百濟總人口的一半。剩下的再分散到如此眾多的郡縣平均下來,每個郡也不過不到三萬人的規模。按照當時大唐的設定,每戶人口按照八人計算,也就是三千餘戶的樣子,而當時大唐縣制的劃分為六千戶以上為上縣,三千至六千戶為中縣,三千戶一下為下縣。也就是說百濟的郡城充其量也不過相當於大唐中等縣的規模,至於他們所謂的縣城充其量也不過就相當於大唐的一個鎮子。只要對方敢於負隅頑抗,李恪便會毫不客氣下令炮兵進行炮轟,等到郡縣完全陷入到火海之中以後,便繼續率領大軍向前推進,至於城中百姓的死活,用李恪的話就是:既然不肯為我大唐所用,那麼留著他們也是禍害,索性斷了他們繼續生事的念想。
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李恪所率領的大軍能夠如此快的來到湯井郡城外。湯井郡已經算得上是原百濟北部數得上的大郡,加之新羅以及叛軍組織了大量的人員在這裡,試圖阻擊從北方前往泗沘城支援的唐軍,所以當李恪的人馬抵達城下之時,城中的人口總數已經超過了十萬,其中用於參戰的叛軍就已經達到了五萬。這些人密密麻麻的立於城牆之上,至少在場面上要勝過李恪的大軍。
李恪最為擅長的作戰方式就是以少打多,那些個眾所周知的經典戰役,哪一次不是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