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遼王府跑了幾趟,便由於大婚臨近諸多禮儀要提前學習,而不得不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這上面,學習古禮是一件勞心勞神的事情,一天下來累的人腰痠背疼、頭暈眼花的,渾身發軟的他也就沒有精力再往宮外跑。
太子大婚過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李世民便要御駕親征,這個訊息當李世民一在朝堂之上宣佈,便立即引來一片譁然。頃刻間朝堂之上一片反對之聲,然而李世民根本就不顧及朝臣們的反對,一意孤行的要如此做,並且吩咐兵部和戶部以及工部一定要做好一切準備。
房遺愛只在京城內逗留了十天,便被李恪提前發回了瀋陽,讓他通知瀋陽方面提前做好出徵的準備。房遺愛在瀋陽也不過短短的停留了一天,便起身返回北海城。出征倭國少不了戰艦,如今的營州海軍大部分集中在北海城,他這個北海城的主將自然要提前做好出徵的準備。此番出征倭國的目的李恪早就已經告訴了他,那就是以最大限度的殺傷為目的,這就要求出徵的部隊在火力上的配備,要遠遠的高於平常的作戰,這就意味著彈藥的消耗量甚至於要高出他在新羅的消耗量。時間緊任務重,這就要求他麾下的軍工廠要加班加點,一天十二個時辰連軸轉的生產,才能勉強的達到預期的目標。
同樣的,不管是營州的軍械製造局還是瀋陽的軍火製造局,亦或者朝廷的工部製造局,都必須要加大生產速度,以求生產出更多的軍火以供李世民的此番御駕親征。
同時,大量的人員開始提前進行調動。李世民已經知道此番出征肯定是自己最後一次帶兵,而且很有可能自己都沒有機會再活著回到長安,所以此次出征除了李恪、房遺愛兩個人是年輕一輩的將領外,其餘隨同他出徵的人員,竟然全部都是當初隨同他一同征戰的老人。
而這些老人到中向柴紹、李靖、蕭禹都已經年過七旬,而且都已經是重病纏身,早已經不再過問朝政;高士廉、房玄齡、尉遲恭、劉弘基、唐儉五個人也已經年過六旬,其中唐儉更是過完春節就將七十歲;隨同他出徵的大臣當中也就是李績和秦瓊以及程咬金稍微年輕一些,也都是年過五旬之人。這些人都是李世民所建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尚存人世的將領,在聽說李世民讓他們隨駕出征的訊息後,都毫不猶豫的應了下來。
也許正是因為提前知道了出征人員的名單,也可能是因為天氣已經變得寒冷的緣故,李恪覺得李治的這個原本應該充滿喜慶色彩的大婚,中間彷彿摻加了些許淡淡的哀愁。心中不免一陣嘆息,只怕是此番出征過後,有超過一半的老將們都無法生還了。不過他也能夠明白這些人的心裡,如果拿出床榻和戰場之上作為他們的歸宿讓他們選擇,他們這些個大半輩子都是在戰場之上度過的人,寧願選擇死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之上,也不願意躺在床榻之上安靜的離去,這也許就是宿命使然吧!
第五十七章 出征倭國 一
第五十七章出征倭國一
太子的大婚在平民百姓中看來,還是非常的熱鬧的,在太子大婚的當天,整個長安城都變得無比的熱鬧和喧譁,當然普通百姓也只能夠在非主要的區域內湊到一起,相互吹噓不知道從哪裡打聽來的,所謂的太子大婚的一些個細節,總之不外乎他們家不知道拐了幾十道彎的親戚,有幸參與到太子的大婚中來,而他所得到的訊息自然也是從他的親戚那裡打聽來的,而且無比的準確。其實太子的大婚與這些人沒有任何的關係,充其量也不過是令他們有了一個吹噓,或者瞭解八卦的藉口,用以消磨無聊的時光罷了。
而那些真正瞭解內幕的人,卻從這無比熱鬧的背後,感覺到了一絲異樣。只不過能夠了解這些不尋常之處的人,通常都不是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