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率領登陸部隊進入城中之時,城中到處時被焚燬過的殘垣斷壁。三萬人馬足足的清理了一天的時間,才算清理出一片供四萬人馬歇息的場所。隨同劉仁軌出征的五萬大軍不可能全部進入到城中,艦隊的船上必須留下足夠計程車卒,以防禦對方可能採取針對艦隊的破壞行動。另外城中還要留下至少一萬人馬,用於駐守城池以及保護存放於城內的糧草。
劉仁軌的這一把大火,除了顯得殘忍以外,倒也並沒有造成多大的傷亡。早在倭國士卒登陸之初,城內的百姓便早已逃離城池,所以此番死在大火之中的基本上都是駐守在這裡倭國士卒。再說這場大火也並非完全沒有好處,至少不用為城內有潛伏的敵方士卒,伺機破壞城中的糧草。只要城池不被攻破,劉仁軌的大軍便不會有斷糧之虞。
又花費了足足的兩天時間,從戰艦上拆除了一部分神威大炮,安裝到城牆之上,把整座釜山城裝飾成牢不可破的鋼鐵堡壘以後,劉仁軌這才率領著三萬大軍出城尋找敵方部隊。
就在劉仁軌率領率領三萬大軍離開釜山之時,大唐兩外兩路大軍也開始出征。
首先是御駕親征的李世民,此刻他親自率領的十五萬大軍已經來到了萊州城下,準備登船前往百濟作戰。與此同時河間王李孝恭率河間及周邊六州兵馬,約三萬五千人進駐營州協助李恪鎮守東北。而李恪則統帥營州兵馬五萬人以及附庸族士卒三萬(靺鞨部一萬、契丹族一萬、回紇族一萬),總計八萬人馬南出瀋陽,一路之上連克鳳凰、集安、柳城、下馬四城,所到之處高句麗部隊無不望風而逃。只用了十二天便順利的到達了鴨綠江北岸的安東城下。
至此,高句麗在鴨綠江以北地區,只剩下安東以及綠安兩座臨江的城池。整個東北地區終於在時隔近五百年後,再度回到了大唐政權控制範圍之內,甚至控制面積要遠遠的超過漢朝所控制的範圍。
此番出征高句麗,李恪軍**攜帶神威大炮二百八十餘門,單單是負責運送炮彈的騾馬車,就徵用了近七百輛,這個數字比他之前歷次戰爭之中的總和還要高出數倍。
大軍將安東城團團圍住之後,李恪只留給安東城守軍半個時辰的考慮時間,一旦到時間還不開啟城門出城投降的話,將萬炮齊鳴將安東城夷為平地。
大唐在發動對高句麗的進攻之前,根據之前與李恪簽訂的協議,鴨綠江北的區域,高句麗駐守的兵力不得超過一萬人,所以安東城以及綠安城兩城內各有三千人馬守候。朝鮮半島三國開戰以後,迫於營州兵馬的壓力,高句麗方面先後向安東以及綠安各派出一萬人馬,再加上從鳳凰四城潰逃過來的四千兵馬,安東此刻城內共計有兵馬一萬七千人左右。
如果李恪的軍中沒有神威大炮的存在,憑藉著堅固的城牆安東城內的守軍,還是有足夠的能力阻擋住大唐的八萬大軍攻城的。但是數百門神威大炮的存在,就好比是遊戲中的作弊器一般,完全的破壞掉了均衡。
安東城的守將曾經參加過對李恪的戰爭,也曾經深深地體會過神威大炮的威力。上一次交鋒,李恪圍在四門外的大炮總量還不到一百門,如今卻把所有的二百八十門大炮,全部集中於安東城的北門之外。面對著數百門大炮的威脅,安東城的守將根本就生不起抵抗之心。李恪派出喊話計程車卒的話音還未落,安東城的守將就趕緊下令四門大開的同時,放下吊橋。然後讓城內計程車卒排著整齊的隊伍,來到城外寬敞的地方,將手中的兵器在隊伍前面碼放整齊後,全體後退五十步準備接受大唐軍隊的受降。
李恪的大軍佔領安東城之後的第三天,二百艘鎮海艦從鴨綠江入海口逆流而上,進至安東城下。休整一日後,繼續沿江而上,兩日後抵達綠安。綠安守將並未參加過與李恪的歷次戰爭,認為大唐軍隊的強大,是那些戰敗的將軍們為了逃避責罰,而故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