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處理措施不當造成當地百姓極大的不滿,因此被革職。第二件事是回紇諸部的可汗歸順大唐以後,分別被授予侯爵和伯爵,府邸分別遷往長安、河間、雲州等地。另外在草原之上興建了三座城池,分別設立都護府。都護府設都督一名,每府設常駐兵一萬兩千人。草原之上的所有事物,都由這三座都護府的都督全權處理。至此,回紇原有的土地全部歸為大唐所有。

李恪此番對回紇的作戰,也並非什麼都沒有獲得。雖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獎勵,但是達裡諾爾湖以東的大片土地,全部劃歸到營州大都督府的統轄範圍之內。另外,北寧府俘虜的那些個回紇將士,以及他們所屬的部落,盡數劃歸李恪所有。這就意味著李恪治下多出了十數萬接近二十萬的人口,以及近五萬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青壯。

此番朝廷並沒有給李恪手下的將士封賞,不過擁有開府資格的他,本身就可以分封四品以下的官職,而且只需要把結果上報朝廷,便可以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再加上在離開麾下任職,原本就要比朝廷同等官職的收入要高得多,所以李恪麾下的將士們,到時並沒有就此事產生任何的不滿。

除了這兩件事以外,還爆發了兩場戰事。其一,靺鞨諸部已經歸順朝廷的諸部,和不肯歸順大唐的諸部,因為一點小小的矛盾,導致了大範圍交戰,交戰雙方出動的總兵力超過五萬。交戰之初,歸順大唐的一方佔據了戰場上的主動,所以並沒有主動提出讓李恪幫忙,而李恪由於剛剛結束對回紇的作戰,士卒們需要休養生息,所以也就沒有要求參與其中。

其二,朝鮮半島上烽煙再起,高句麗和新羅以及百濟三國戰在了一起,三個國家相互之間都在開戰。具體起因已經不可考究,但是卻打得非常的熱鬧。按說三國交戰,應該有兩個國家結盟,聯合到一起去對付另外一個國家才對,誰知他們之間不但沒有結盟,反倒是亂哄哄的打成了一鍋粥,其中的任何一個國家都在同時與另外的兩個國家作戰,這令李恪得到訊息後驚詫不已。

第八十七章 李恪的算計

第八十七章李恪的算計

剛剛踏實下來三個月的李恪,一聽到有戰事發生,心思不由得又變得有些活分。有戰事就意味著有機會掙到大筆的財富,但是這一次的戰事,貌似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尤其是靺鞨諸部之間的戰事,似乎很難從他們那裡掙到錢。歸順自己的那些個部落,自己如果掙他們的錢,有些於心不忍不說,還容易令他們產生怨恨,沒有歸順的一方,窮的要死不說更加沒有道理去支援他們。

看來只能把目光轉向朝鮮半島上的交戰三方了。可是應該怎樣從中獲利比較好呢?是提供軍火比較好呢,還是派出僱傭軍比較好?派出僱傭軍的話,容易造成戰場局勢的轉變,很有可能會令戰事程序加快,這樣一來對與自己就沒有什麼好處了。還是提供給他們軍火比較好,而且是三方同時提供。嗯,就這麼定了。

想到這裡,李恪立即派出使者前往交戰中的三方首都。要想讓這場戰事持續下去,首先要了解他們之間的實力對比,然後再根據實力的強弱,把售出軍火的種類做出相應的調整,以使得三方的實力不至於出現明顯的差距,只有這樣自己才能左右逢源,從中獲利。

使者們前腳一走,李恪便下令兵器營全力製造各式兵器,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這一批生產出來的武器裝備,不能加裝大唐的印跡,同時還要讓這些個裝備看起來不是大唐所生產的,最好給人一種四不像的感覺。否則的話,一旦被交戰三方知道自己正同時向三家銷售武器裝備,自己肯定無法再繼續掙錢。

再說,如果他們之間的戰事早早的便結束,就達不到消耗他們三方國力的目的。大唐與他們之間遲早會刀兵相加,他們之間的內耗越嚴重,到時候大唐獲勝的也就越是輕鬆。單單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