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有些不可抑制。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就先讓他跟著李恪也好,至少他還能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說實話,對於長子李承乾,他的心裡還是多多少少有幾分愧疚心裡的。他之所以會發展成為現在這樣有些乖張的性格,實在是與自己在他年幼的時候,沒有多加關心有著很重要的關係的。
想到了這裡,李世民說道:“你年齡已經不小了,是該對民間的事情有所瞭解的時候了。既然你有此心思,朕也就遂了你的心思。不過,朕也有言在先,此次江南之行,你當事事以你三哥主,學習、體會你三哥是如何處理政務的,不得胡亂的插手政務。你可能做到?”
“是,父皇的話兒臣一定謹記於心!兒臣此次提出跟隨三哥去江南,就是為了跟在三哥身旁,以便隨時接受三哥的教誨,絕對不會給三哥添亂的。”
李世民看到李治如此的乖巧,不由得越發的高興,剛要再誇獎上他幾句,無意中看到裡在身後的小兕子,正眼含著淚水在那裡擺弄著衣襟,心頭不禁為之一痛,到了嘴邊的話再也說不出口。
她自打記事以來,就從未與李治分開過,當聽說他也要跟著李恪一同去江南,心中不免倍感難過。但是她也知道,他們是去公幹,並非出去玩耍,所以儘管也想和他們一同前往,依然強忍住心中的難受,而沒有把話說出來。
李恪發現的李世民的眼神不對,順著他的目光轉過身去看,正巧看到李明達用手背拭去眼角的淚水,換上一副燦爛的笑容。史書上就有記載:晉陽公主字明達,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未嘗見喜慍色。帝有所怒責,必伺顏徐徐辯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譽愛。說明她自幼便極為聰穎,善於察言觀色。但正因為如此,這才越發的讓人倍感心痛。一時衝動之下,李恪差一點脫口說出帶上她一同前往江南。但是想到她的身體,只能無奈的把頭轉開,以免看到她的表情後,自己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李世民此刻的神情幾乎與李恪別無二致,由此可見他也是正在為難之中。
李明達顯然是看出了兩個人的心思,甜美的笑著說道:“父皇和三哥不用為兕子擔心。兕子只是想到九哥走後,會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陪著兕子玩兒,才有些不開心的。”
如果她不去解釋,兩個人的心裡還會好受一點,越是這樣裝出一副如無其事的樣子,兩個人的心裡就越是難受,就越發的不知道該如何的去面對她。
像是下了很大的決心,李恪開口準備替她向李世民求情。誰知兩個人卻幾乎同時的開口,李恪趕緊示意讓他先說。
其實,李世民很早以前就從御醫那裡得知,自己的這個小女兒一出生就先天不足,後天即便是如何的努力,很難活到長大成人。甚至一個御醫還曾經預言她很難活過十歲,為此李世民差一點一怒之下將他殺頭以洩憤。如今,一轉眼的功夫,李明達已經六歲多,經過這麼多年的調養,身體雖說沒有好轉,卻也沒有繼續惡化。但是他也明白,越是這樣就越是危險,一旦發作起來就再也無力迴天。就像這一次李恪回京,表面上看是讓李治去李恪那裡學習,實際上他還抱著讓她藉此機會去看看皇宮外面的世界的想法。這一刻,李世民完全是處在一名父親的身份在為自己的女兒考慮,他希望自己的女兒可以有機會去看看這個世界。但是他又害怕這個決定,會令自己再也沒有機會看到這個令自己傾注了無數心血的女兒。
李恪看到李世民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態,馬上便明白了他的心思。他是希望自己能夠給他一個承諾,一個可以把李明達活著帶回來的承諾。咬了咬牙,先示意李治帶著李明達出去迴避,然後從懷中掏出當初從猥瑣男那裡騙過來那個小瓷瓶,倒出兩粒保命的丹藥,將其中的一粒遞到他的手中,鄭重其事的說道:“父皇,當初兒臣年幼之時,曾經遇到一位仙人。這位仙人絕非平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