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這一次是有必要把他們徹底的趕回到鴨綠江以南了。
當天下午,李恪便趕回了京城。他首先回到了自己的府邸,通知自己的大小老婆們做好準備,是時候回到遼東了。京城這裡他並不準備長住了,今後即便是回來,也不會像這一次這樣,一住就是一年多的。京城內的人太過於複雜,打起交道來太過於費神,有那個閒工夫,還不如躺下來睡覺實在。
李恪的大小老婆們,當聽到他說遼東發生了戰爭的時候,都不由得神情一變。直到李恪告訴她們,她們這一次也要回去,只不過不能和他一同趕路就是了。對此,她們還是能夠理解的,他畢竟要回去指揮作戰,如果帶著她們的話,只怕是兩個月也到不了遼東。到那時,沒準兒戰爭早已經結束了。
安頓好家裡,李恪前往皇宮向自己的便宜老爸辭行。當李世民問他需要多少援兵的時候,李恪微微的笑了笑,然後告訴自己的便宜老爸,高句麗就出動這麼點人馬,根本就不可能對營州兵馬造成威脅,就等著他勝利的戰報吧。
如果換做別的人說這個話,李世民非得一個大耳帖子扇過去不可。還沒有開戰,己方的兵力尚且不足對方的一半,居然還敢說出如此狂妄的話來,只能用愚蠢兩個字來形容。但是,這個話出自李恪之嘴,就另當別論了。從他指揮作戰開始,就沒有打過敗仗,而且每一次都是經典的以少打多的殲滅戰。他確實有這個資本說這個狂話。只是叮囑他注意個人安全,不要輕易的犯險後,便讓他離開了。
知道自己這一次離開長安,恐怕短時間內很難有時間再回來。而工部那邊的研究又不想就此罷手,於是前往工部,同工部的尚書暫時借調其中的五位最好的工匠,隨同自己一起趕往瀋陽。並且保證一旦安裝了彈簧的投石車研製成功,便會安全的把他們送回京城。工部尚書也知道,沒有李恪的指導,工部的這些個工匠們,要想研製出大威力的作戰工具,至少也要幾年的時間。所以毫不猶豫地便答應了他借調的要求。
一切準備就緒,李恪第二天一大早便率領三百名親衛快馬加鞭的趕往瀋陽。至於大小老婆們,則在八十名親衛以及臨時從京城產業中抽調來的護衛的保護下前往瀋陽。
從長安到瀋陽全程多達四千餘里,在李恪全力趕路的情況下,十四天後終於風塵僕僕的到達了瀋陽。回到大都督府,連洗澡都顧不上,便下令著急所有軍官開會。不到一炷香的功夫,除去已經到前方指揮作戰的薛仁貴以外,所有的軍官全部就位。
李靖負責講解目前的態勢。約一個月前,大唐與高句麗交界處的兩個村子發生了一點爭執,原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偏偏這兩個村子分屬大唐和高句麗兩國。上一次大唐打敗高句麗後,佔據了大片原本屬於高句麗的土地,把原來的居民遷往關內以後,又從關中平原遷來了大量的居民在這裡耕種。問題是上一次作戰,大唐只是佔領了大片的土地,雙方卻沒有簽訂什麼停戰協議,更沒有明確的劃分出各自的領土,再加上沒有山川河流作為彼此間心照不宣的天然分割線,這就使得局面有些混亂。往往是大唐的一方有村子周圍都是高句麗的村莊,而有些高句麗的村莊附近則都是大唐的村子。這樣一來,就難免會引發一些小小不然的矛盾。通常的情況下,雙方的軍隊都會比較剋制自己,輕易的不捲進這些矛盾當中,以免造成戰爭的升級。
可是這一次不知為何,高句麗突然出兵干預,並且造成十多名大唐居民的傷亡。大唐軍隊接到報告,自認不會不予理會,於是與對方的軍隊發生衝突。高句麗方面以此為藉口,迅速組織了超過二十萬的大軍,從四個方面同時對大唐發動突然襲擊。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大唐被高句麗打了個措手不及,接連丟掉了兩座縣城以及周圍的十幾個村子。直到大唐的援兵趕到,這才算穩定下了陣腳。不過由於兵力明顯少於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