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是,多謝先生提醒。”

“還有什麼要問的?”

“請問先生,什麼是修道?”

“這是很龐大的問題,我知道的也不多,只能給你講講皮毛的東西。把修道一詞拆分開,修就是修煉、修行;道是什麼,解釋又各不相同。主流的修道者為儒釋道三家。簡單的說法是,儒家的道是仁愛、中庸、禮樂;佛家的道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道家的道,是天人合一,是道法自然。如何最求各自的道,如何修行,又眾說紛紜,沒有答案。”

“境界呢?”

“至於境界,三教劃分也不同,有的甚至沒怎麼劃分境界。一般認為,儒家分為五個境界,初境,立境,不惑境,知命境,不逾境。源自儒家鼻祖一句話,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佛家分四境,聲聞境、緣覺境、菩薩境、圓滿境,得道者稱須坨、羅漢、菩薩、佛陀。”

“道家也分為四境,自然境、道德境、天地境、清淨境,得道者稱天師、真人。真人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終極目標,體洞虛無,與道合真,同於自然,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通。可以呼風喚雨,搬山倒海,甚至可以誅仙弒神。可惜的是,真人僅存於傳說,並未現世,只有欺名盜世之徒反而常以真人自居。”

“而根據具體修行的法門,各自境界劃分和稱呼又各自不同,比如符師和劍客。符師從高到低依次是靈符師、地符師、天符師、神符師;劍客從低到高依次是超凡、大劍士、劍宗、劍聖。也有人修了一輩子也不知道自己修到哪個境界哪個層級,其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修道長途漫漫,大道萬千,你是否能一直堅持追求自己認為的道,是否能為此奮不顧身。”

看著心神搖曳的李季安,張仁問,“你想修行?”

“想。”李季安老老實實地回答。

“那你覺得你的道是什麼?”

“這是一個讓人窒息的問題。”

“說說嘛,無妨。”

“活下來。”

“……這也是一個讓人窒息的答案。”

“修行需要什麼?”

“天賦、勤奮。”

“先生覺得我有天賦嗎?”

“沒有!”張仁沒好氣地回答。

“呃,那我怎麼辦?”

“不知道。”

“……”

:()霜華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