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臺南決勝,寶島歸心(第2/3頁)
章節報錯
敵人猛攻,臨危不懼,頑強抵抗直至消滅敵人。協助作戰的原住民們也拿起簡陋武器,與戰士並肩作戰。他們熟悉地形,為戰士傳遞情報、指引道路,甚至關鍵時刻用身體擋子彈,扞衛著這片土地。
經過數小時激戰,我軍憑藉出色戰略戰術和頑強意志,逐漸突破荷蘭防線,將其勢力壓縮至古堡幾個孤立據點。鄭森和沈小科商議後,決定發起總攻。
總攻號角激昂響起,在戰場迴盪,似勝利前奏。我軍所有力量匯聚,向荷蘭最後據點發起猛攻。戰士們如潮水般湧來,喊殺聲震天,步伐整齊有力,口號聲此起彼伏,盡顯強大戰鬥力和必勝信念。
荷蘭人在我軍強大攻勢下終難支撐,範·豪森看著身邊士兵漸少,絕望湧上心頭,自知大勢已去,最終無奈舉起白旗投降。放下指揮刀、舉起白旗的那一刻,他眼神中滿是無奈與不甘。
臺灣島重回祖國懷抱,島上百姓歡呼雀躍,紛紛出門迎接大明軍隊。老人們熱淚盈眶,感謝戰士帶來自由和平;孩子們好奇地圍繞著戰士,眼中滿是崇拜。一些百姓拿出家中僅有的食物遞給戰士,表達感激之情,戰士們微笑接過,眼中滿是溫暖與感動。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此次戰鬥,擊斃荷蘭軍隊1萬人,俘虜約三千餘人,繳獲大量物資武器。包括仿製火炮五十餘門,仿製我軍解放式步槍一千餘支,以及大量彈藥、糧食和其他生活物資。這些繳獲補充了我軍裝備和後勤,士兵們整齊排列繳獲武器,心中滿是自豪。
我軍也付出了代價,犧牲八十餘人,受傷兩百餘人。每一位戰士的傷亡都令人痛心,但他們的英勇和犧牲為臺灣解放奠定了基礎。戰鬥中消耗大量彈藥,包括數千發炮彈、數十萬發子彈,還有一定數量的糧食、藥品等物資。後勤人員忙碌穿梭,為戰士補充物資,確保戰鬥順利進行。
解放臺灣島的戰鬥艱苦卓絕,我軍用鮮血和生命扞衛了國家尊嚴,實現了祖國統一。
戰鬥結束,鄭森、沈小科、江大旺等將領站在臺灣土地上,望著這片來之不易的土地,感慨萬千。他們雖面露疲憊,眼神卻堅定。他們明白,這只是統一大業的一步,未來挑戰眾多,但堅信在軍民共同努力下,大明共和國定能實現國家完全統一,讓中華民族在世界舞臺綻放光芒。
曾出訪呂宋島並與西班牙駐馬尼拉總督達成合作的徐弘,第一時間來到臺灣島。他身著整潔西裝,眼神睿智自信,積極籌備臺灣對外交流與發展,希望藉助國際力量讓臺灣恢復生機活力。他與當地商人、學者交流,瞭解經濟狀況和需求,制定詳細發展計劃。
海軍陸戰隊副司令員兼政委林則,迅速投入戰後海軍陸戰隊建設。他深知強大海軍陸戰隊對保衛海疆的重要性,走進訓練基地,看著士兵訓練,心中滿是責任感。他親自指導訓練,檢查裝備,確保提升戰鬥力。
解放臺灣全島後,為加速戰後重建與經濟建設,我軍就地徵召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徵召面向臺灣全體民眾,包括部分退伍士兵、各民族青壯年等。
徵召現場,人們排著長隊,眼神充滿期待與熱情。他們知道,這是建設家園、為祖國貢獻力量的機會。根據臺灣實際需求和戰略規劃,首批生產建設兵團徵召五萬人,按軍事化編制管理,設師、團、營、連、排等單位。每師轄三個團,每團轄三個營,每營轄四個連,每連轄三個排,每排約三十人。
徵召過程中,充分尊重島內各民族特殊情況,依據不同民族文化習俗、生活方式和生產技能,合理分配人員、安排任務,確保各民族成員在兵團中發揮優勢、和諧共處、共同發展。工作人員耐心解答報名者問題,記錄資訊,保障徵召順利進行。
結合島內各民族情況,逐步推行南方經濟改革與土地改革政策。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