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方緊鑼密鼓的籌備與劍拔弩張的對峙中,決定命運的大戰一觸即發。清軍在多爾袞的嚴令下傾巢而出,妄圖挽回敗局;而我所統領的大明共和國軍隊,憑藉前期的勝利成果與精心規劃的作戰方案,滿懷信心地迎接這場決戰,全軍士氣如虹,鬥志昂揚。這份底氣,源自於我軍那令敵人膽寒的裝備優勢。而這一切,都起始於我腦海中那些來自後世300多年的先進知識。我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設計圖紙和理念,在我的悉心指導下,後方軍工體系的專家和技術人員日夜兼程,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打造出了這些改變戰局的利器。

當我帶著解放式步槍的設計草圖和詳細理念找到軍工團隊時,他們的眼中滿是震驚與疑惑。這些超越當下認知的設計,對於他們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我耐心地講解著每一個細節,從槍管的膛線設計,到槍機的運作原理,再到彈藥的配方調整,只為實現那令人驚歎的效能:有效射程460米,實戰中訓練有素計程車兵能在300米內精準命中單個目標,表尺射程達2400米,最大射程1000米。為了達到每分鐘35 - 40發的戰鬥射速,彈倉容量設定為5發,採用橋夾一次性壓入裝填的方式。這期間,技術人員們不斷嘗試各種材料和工藝,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與改進。他們在悶熱的工坊裡,反覆打磨每一個零件,仔細除錯每一處細節,雙手佈滿了老繭和傷口,卻從未有過一絲退縮。終於,解放式步槍成功問世,成為了陸軍手中無堅不摧的利刃。搭配上我指導研發的少量手榴彈,其靈活多變的攻擊方式,讓敵人防不勝防。

機槍連的石黃 - 1式重機槍,同樣傾注了眾人的心血。我在圖紙上描繪出它的大致輪廓,詳細闡述了理論射速每分鐘500發的設計思路,以及在實戰中要克服各種複雜因素,確保每分鐘120發的實際射速和600米有效射程的要求。軍工團隊在我的指導下,攻克了散熱、供彈等一系列難題。他們不斷最佳化內部結構,嘗試不同的冷卻方式,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改進,石黃 - 1式重機槍終於在戰場上展現出了它強大的火力壓制能力。

第一艦隊的15艘大型戰艦,從最初的概念構思到最終的建成,每一步都凝聚著我的智慧和眾人的努力。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戰艦採用木質船體,但我提出在外層包覆鐵皮的創新設計,以增強防禦能力。軍工人員們經過反覆的材料測試和工藝探索,成功實現了這一設想。每艘戰艦甲板上的泰坦野戰炮,我從彈道學原理出發,結合實際作戰需求,確定了16 - 20千米的射程,並指導他們對火炮的鑄造工藝進行最佳化。水兵們配備的解放式步槍、刺刀和手榴彈,以及戰艦搭載的用於救生和進攻突擊的小船,每一個裝備的設計和改進,我都參與其中,力求做到盡善盡美。

戰鬥首先在長江防線全面爆發。鄭森率領的第一艦隊如鋼鐵巨龍,沿著長江破浪前行。艦隊逼近安慶江防據點時,清軍岸防炮臺率先發難,改良後的紅衣大炮發出沉悶轟鳴,炮彈在江面上炸起沖天水花。鄭森站在指揮台上,鎮定自若,目光堅毅地掃視戰場,高聲指揮艦隊靈活走位,同時果斷下令:“開炮還擊!”施琅全神貫注地排程每一門艦炮,第一艦隊憑藉泰坦野戰炮更遠的射程,率先對清軍炮臺展開攻擊。炮彈如雨點般砸向清軍陣地,瞬間硝煙瀰漫。我在後方的指揮所裡,緊緊盯著前方傳來的戰報,心中默默為將士們加油。這些凝聚著我心血和眾人努力的武器,此刻成為了他們最堅實的後盾。

與此同時,陸軍各部隊按照預定計劃向清軍陣地發起總攻。戰場上,喊殺聲震耳欲聾,硝煙瀰漫。我軍憑藉先進武器裝備和高昂士氣,迅速突破了清軍的第一道防線。然而,清軍並不甘心失敗,在阿濟格和豪格的指揮下,依託有利地形,負隅頑抗。滿八旗新軍憑藉手中來自西方的先進火槍,構建起密集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