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
再有中級上游者,可以達到手身法步的靈活轉換,渾身的勁是活的,隨時可出,隨時可止,這樣就可以不估計對手的虛實不稀罕對手的破綻,而自己創造局面。
這類對手往往應變能力也快,可以中途隨身體感應而變化,變化只在心動一念之間,所以可以另猛攻於無效,出他們的預料範圍。
高階水平下游者,透過特殊的功法訓練,讓身體能做到出常人動作或者預料的動作,所謂一些奇招絕技,若這類攻擊是較為完善的,往往在進攻中可以剋制敵手的優勢,打一個措手不及,應變不能。
這類乎常人之處,無論肢體,感觸,計策等等,或者與其他級別基礎類似,但是要紮實深刻,就是所謂的功力大了。若只偏於一項,比如就是馬步穩當敵人難以撼動,或者拳力強勁擊物皆摧,或者善於摔打沾衣即跌,或動作迅敏,難以捉摸。只賴一技之長,固守方寸,不能同步應變者,都不能算為上游,甚至落入初級之列。
高階水平中游者,有出人意料而又顧打一體的拳法,尋常難見的功力,乎尋常的感觸能力,且功架紮實,難以動搖,若遇強力,又能靈變。遇敵時雖然眼快,手快,但反應不經思維,而由心生,混混沌沌,隨感而,肢體形於外,猶如神助,舉手投足,身自破敵。
為上游者,已入化境,隨意一動,身心**,再無破綻,若有弱項,敵人也難以把握。
有拳諺道:力不打拳,拳不打法,法不打功,功不打神通。以此類推一一遞進,每強一層,在搏殺之時多一份勝算。
但比武較量又有不同,是在一個相互準備甚至相互謙讓的情況下進行了的,真真假假,就自主不自主地多了很多機會。而且往往以技術探討為先,就失了“狹路相逢勇者勝”,“兵者詭道不厭詐”這類的作風,那也就羅嗦起來了。
當下就是這類情形,所以那二兄弟翻了臉,一人取了一對鋼鞭,一人端了兩條鐵鐧,四條鐵棒子就沒頭沒臉地劈砸戳杵而來。雖未雙拳難敵四手,鳳吟非但沒機會挺進,還得躲著不讓那鐵條子碰著那刀,這刀再解釋,與那鋼條鐵棍碰在一起也會立馬崩斷。一陣鳳吟就只有躲閃之形,沒有還手之勢。讓人四條鐵楞子打得滿院子逃竄,情形相當狼狽。那兵器也沒了招架,就將雙刀藏在胸前,生怕給不小心磕碰壞了,只是步子飛快地躲閃,一時間猴形,燕形這些騰挪靈便的動作都使了出來,恨不得就要上房了。
那哥倆玩得開心,誇張點說都有點破涕為笑了,擠眉弄眼就對著鳳吟砸。人家哥倆那位置站得好,無論鳳吟怎麼轉轉,始終三點一線將鳳吟夾在中間。那鞭鐧又長,鳳吟就真得被動起來了。
也玩了這麼久了,大概的東西也看到了,差不多可以了,有心收手吧,突然又感覺不如就機會展示一二。
實際若是生死當面的打法,就圖一個快,一蹴而就手起刀落,也就完了,但高手打架分兩種,一種就是一動之後勝負立判,一種就是逗逗引引沒完沒了,相互有個學習的過程。說誰誰跟誰誰打了三天三夜不分勝負,實際那個時間就不在乎勝負了,而是在乎長進。
真正重藝的傳承,通常弟子在成就之前,不敢提師門,也沒臉提。這是一種修養。所以有很多高手,都是給人橫空出世的感覺。得了真傳是真的,至於名分,那就是身外之物。孫悟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悟性,菩提老祖那麼多的徒弟,孫悟空是個後生,卻後來居上,成大成就。但即便如此,也沒談及師門。
在地方上有時間兩拳師相遇,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有時間同出一門都相互不認識,但一看拳,就對上了。對不上,那捱揍活該。
風吟今天遇見同門別枝,當然也想互通有無,也就多逗引些時間,雖然不似親師兄弟那般坦誠,卻在兇險之中多了些許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