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教會中,也可能會因為世俗化潮流、成功神學或者道德相對主義等因素的滲透,而逐漸失去分別為聖的見證。保羅曾警告提摩太:“因為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提後4:3)。

五、從以色列人的失敗學習屬靈功課

1. 培養感恩的靈性

保羅勸勉信徒:“要常常喜樂,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5:16 - 18)。感恩之心就如同抵禦抱怨的疫苗。倘若以色列人能夠每天為嗎哪而感恩,而不是抱怨其單調,那麼他們就能夠以喜樂的心態繼續前行。

2. 操練信心的忍耐

《希伯來書》著重強調:“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來10:36)。雅各也指出:“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1:4)。曠野的旅程是信徒信心成長所必經的道路。

3. 紮根於神的話語

以色列人因為忘記了神的應許,最終導致信心崩潰。《詩篇》119:11提醒信徒:“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你”。每天堅持讀經和默想,能夠幫助信徒在動盪不安的環境中站穩腳跟。

4. 建立屬靈群體的支援

以色列人的失敗,部分原因是受到了群體中負面因素的影響,而新約則強調“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10:24)。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林前12:27),應當以真理和愛心相互扶持。

5. 仰望基督的榜樣

耶穌在曠野中受到魔鬼試探時,憑藉著“經上記著說”(太4:4、7、10)成功勝過了一切抱怨的試探。祂在十字架上承受了如同終極“曠野之苦”的磨難,卻始終沒有質疑父神的旨意(路22:42)。信徒應當效法基督,“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12:1 - 2)。

結論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的抱怨,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在信仰旅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忘恩負義、急躁冒進、以自我為中心以及群體性的軟弱。這段歷史不僅僅是舊約中對後人的警戒,更是現代信徒審視自身的一面鏡子。在當今時代,教會同樣面臨著世俗化、物質主義以及信心危機等諸多挑戰,但神始終是信實可靠的:“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林前10:13)。

以色列人的故事雖然以悲劇作為開端,但並沒有以絕望告終——儘管有一代人倒在了曠野之中,神依然信守承諾,帶領新一代的人進入了應許之地。這一事件預表了基督的救贖:祂在曠野中戰勝了一切試探,為所有相信祂的人開闢了一條通往永恆應許的道路。信徒應當以這段歷史為鑑,在遭遇屬靈低谷時,及時轉向神,以感恩、忍耐和順服的態度,在“曠野”中彰顯出堅定的信心,直至“進入祂的安息”(來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