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大傢伙,這可把楊否等一眾人的目光都吸引住了。

而當李老師開始介紹它們的時候,楊否才知道它們叫做“樂器”,而不是玩具。

“雖然不是玩具,但它們也是用來玩的。”李老師說道。

李老師一一介紹了這幾樣樂器:那個大傢伙,長得像圓桶一樣,兩端還蒙著蓋的叫“鼓”,它還附帶著兩個敲擊的棒子,是用來敲擊鼓的。李老師演示了一下用棒子敲擊鼓的過程,鼓發出了“咚咚”的空響。這種空響楊否有點熟悉,他記得之前有次聽學校大喇叭裡播放的音樂裡面就帶著這樣的“咚咚”聲。

第二個樂器是一個跟大喇叭一樣“張著”一張“大嘴”的東西,不過它渾身金黃,還有一段細長的管子,繞了一圈,在尾巴上露出一個小口。李老師說它叫“小號”,他同樣演示了一遍,只見他把嘴巴對準它尾巴上的那個小口,兩個腮幫子憋得鼓鼓得往裡面吹氣,不一會兒,小號就發出了像汽車喇叭一樣的聲音。

第三個樂器最小,叫做“口琴”,形狀是一個長方體的盒子。楊小瑾有個鉛筆盒,那個叫“口琴”的東西就跟楊小瑾的鉛筆盒一樣大。李老師用嘴吹著口琴的一側,左右拉動,口琴就發出了嘰裡呱啦的說不上名字的聲音。

李老師介紹完,還叫了幾個大膽的同學上去自己玩了一下,楊小瑾也上去試了一下,楊否因為比較膽怯,就沒上去試。楊小瑾回到座位上還跟楊否和王小貴說了她玩那幾個樂器的感受:那個鼓和口琴還還好玩一些,小號根本吹不響。

看著臺上好幾個同學挑戰吹小號都沒吹響,有人憋得臉通紅都沒吹響,有人不但號沒吹響,反倒把自己的鼻涕吹了出來,一副邋遢的樣子,引來了李老師的嫌棄和全班同學的鬨堂大笑。楊否看他們玩的樣子覺得非常有趣,心想:“有那麼難嗎?”自己都忍不住想試一下,但就是不敢上到講臺上去,最終還是忍下了,想著以後有機會碰到“小號”一定要去試一下。

這節聽歌課的氣氛很燃,但很快也就結束了。課堂的最後,李老師說道:“我們這一學期的課到今天就全部結束了,明年,啊,也就是春節後,你們再來,就要上新的課了,不過是不是我帶大家就不一定了……”

說到這裡的時候,班上發出了一陣唏噓,前排斷斷續續有同學喊道:“老師,我們想讓你繼續教我們”“老師,我們喜歡上你的課,你的課很有趣”……

李老師咧嘴笑了笑,繼續說道:“當然,沒特殊情況的話我還是會帶大家的。就怕學校對老師有別的安排,所以,在這裡,提前跟大家說明一下,如果下學期我們能再見,那就挺好,如果下學期給你們安排了別的課程別的老師,那老師就在這裡跟你們道別,老師祝願你們好好學習,快樂成長,等你們以後上了一年級、二年級,說不定我們還會再見面。最後,在這祝大家寒假玩得開心!”

“謝謝老師”“老師你辛苦了”……同學們都七嘴八舌地感謝著老師。

楊否看著他們一個個都挺能說,挺會表現的樣子,心裡不禁產生了感嘆之情,但僅僅是“產生了”,因為他還不知道他的這種感嘆之情具體是種什麼情感,他能感受到他們表現得與自己不同,但這種不同的程度還很微小,微小到一不留神就可能會如往常一樣被楊否忽略掉。

最後一節活動課還是沒法去院子裡上課,教室裡就“嗡嗡呀呀”地騷動著,劉老師在講臺上連呵了幾次都沒能平息這樣的聲音。楊否像昨天一樣專心地畫起了畫,他又畫了一個人,但是在畫腿的時候他腦海中閃現了一下昨晚夢裡的畫面,於是又回想起昨晚夢中發生的事來,想著想著他又記起來一件事:在夢裡他聽到的“嗡嗡”聲和“嘩啦啦”的水聲最開始他是在發現離奶奶家院子前聽到的,可不是怎的,後來他把它給忘了,一直都沒弄清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