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取死之道!(第3/4頁)
章節報錯
漢斯·馮·喬男爵。
這是他第一次見到漢斯的真容,但早已有所耳聞。
他的名聲亦是如此。
然而此刻從他口中吐出的話語,卻足以令這位無法擺脫往昔回憶的老皇帝感到不悅。
“朕原以為德意志帝國會堅定支援我們奧地利。這真是貴國皇帝的意思嗎?”
“陛下,德意志帝國十分重視與奧地利的同盟關係。我們只是希望,正如我們尊重奧匈帝國一樣,奧地利也能給予其他盟友應有的尊重。”
漢斯說道。
“三國同盟的互惠條款明確規定,既然奧匈帝國已然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為了得到國際承認,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向義大利作出讓步。只需割讓特倫蒂諾地區的一部分,義大利便會滿意而退。”
“陛下,男爵所言不無道理。再者,若只是特倫蒂諾的一小部分......”
“住口。”
大公弗朗茨·斐迪南曾多次出席德意志帝國的慶典,與漢斯相識。他附和著漢斯,想要勸說自己的叔父。然而,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不耐煩地打斷了他的話。
“別再用這些荒謬無稽的言論玷汙朕的耳朵。”
大公弗朗茨·斐迪南無奈地嘆了口氣。
既然叔父態度如此強硬,再多的言辭也是徒勞。
“男爵,你還是先行告退,擇日再來吧。”
與漢斯一同前來的前外交部長、現任駐奧匈帝國大使齊爾斯基也看出情勢不妙,勸漢斯暫且退讓。
然而,漢斯似乎不願就此罷休,儘管弗朗茨·約瑟夫的神情已顯不悅,他依舊再次開口。老皇帝見狀,眉頭緊蹙,對這個乳臭未乾的小子敢於如此無禮感到憤怒。
“陛下,德意志帝國曾在1878年柏林會議期間,即便奧匈帝國因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問題導致三國同盟破裂,仍始終堅定支援奧匈帝國。”
雖然......當時三國同盟的破裂部分責任在俾斯麥,但漢斯並未特意指出這一點。
“而如今,奧匈帝國在未與德意志帝國進行任何協商的情況下,公然違背柏林會議的協議。儘管如此,德意志帝國仍願意出手相助,然而奧匈帝國卻對同盟的信義置若罔聞。我們德意志正因奧地利的緣故,再次面臨與俄國的衝突風險!”
“此事我們已與俄國進行過協商......”
“您說的是那些根本無法兌現的協商嗎?”
漢斯提高了聲音,本想辯解的奧匈帝國外交部長阿洛伊斯·馮·埃倫塔爾(Alois Leopold Johann baptist Graf Lexa von Aehrenthal)被這句話堵得啞口無言。
奧匈帝國之所以能成功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完全是因為向俄國承諾會撤軍離開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的耶尼帕扎爾地區,並開放博斯普魯斯海峽。
雖然這讓人想起了漢斯在日俄戰爭期間的手段,但此一時彼一時,局勢已然不同。
更何況,奧匈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關係並不友好(反而因波斯尼亞危機而惡化),最重要的是,因海峽開放而在摩洛哥危機中吃盡苦頭的英國,絕不會對此坐視不理。
事實上,在歷史上,在修改《柏林條約》解決波斯尼亞危機時,最終阻止俄國透過海峽的正是英國。
而現在經歷了摩洛哥危機的英國,恐怕只要聽到“海峽”二字,就會如同被踩到尾巴的吉娃娃一樣狂躁不已。
‘若俄國得知自己被奧匈帝國欺騙,恐怕會十分‘高興’吧。’
“......對於此事,我們自有解決之道。即便俄國再憤怒,最終也不得不承認這次吞併的既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