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大背景下,林羽和蘇妙齡所主持的書院雖已有一定聲譽,但他們深知,若要書院長久昌盛,必須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

首先,他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革新。不再僅僅侷限於傳統的經史子集,而是增加了農學、工學、商學等實用學科。

“妙齡,如今之世,實用之學亦至關重要,不可忽視。”林羽說道。

蘇妙齡深表贊同:“夫君所言極是,學子們將來步入社會,需多方面之能。”

於是,書院請來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為學子授課。農學課上,學子們親身下田勞作,學習耕種之術;工學課上,他們動手製作工具,瞭解器械原理;商學課上,探討買賣之道,分析市場之變。

在教學方法上,他們摒棄了單純的死記硬背,提倡討論與思辨。課堂上,常常是學子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吾認為此理當如此”

“非也,非也,應作這般考量”

林羽與蘇妙齡則在旁引導,鼓勵學子深入思考。

對於考試製度,他們也做了重大改變。不再以單一的科舉模擬為標準,而是引入了實踐考核。例如,農學的考核是看學子能否種出優良的作物;工學的考核是能否製作出精巧實用的物件。

為了激發學子的自主學習熱情,林羽和蘇妙齡還設立了獎勵機制。對在學業上有突出進步或創新成果的學子給予表彰和獎勵。

“此次,張三同學在工學上的發明,大大提高了效率,當受此獎!”

一時間,學子們紛紛力求上進,書院內充滿了濃厚的學術氛圍。

然而,改革並非一帆風順。一些保守的夫子認為此舉背離了傳統,有失體統。

“如此折騰,成何體統,書院之根本豈容動搖!”

家長們也憂心忡忡,擔心孩子偏離科舉正道。

“我兒將來還要考取功名,這般折騰,如何是好?”

面對壓力,林羽和蘇妙齡並未退縮。他們召集夫子與家長,耐心解釋改革的初衷和益處。

“諸位,時代在變,我們的教育亦當與時俱進。實用之學並非與科舉相悖,而是相輔相成,能讓學子們更具真才實學。”

他們還邀請夫子與家長親身體驗新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讓他們親眼看到學子們的成長與變化。

漸漸地,反對之聲漸弱,人們開始接受並支援改革。

在這個過程中,書院還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位學子在農學實踐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灌溉方法,提高了農田的產量。訊息傳開,周邊的農戶紛紛前來請教,書院的名聲在民間愈發響亮。

隨著改革的深入,書院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其他書院紛紛效仿,派遣人員前來學習交流。

“貴院之改革,實乃創舉,吾等特來取經。”

林羽和蘇妙齡熱情接待,毫無保留地分享經驗。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朝廷派來官員視察書院。看到學子們的精神風貌和創新成果,官員大為讚賞。

“此乃教育之典範,當在全國推廣。”

書院因此得到了朝廷的嘉獎和支援,發展更是如日中天。

林羽和蘇妙齡站在書院的庭院中,望著充滿朝氣的學子們,心中滿是欣慰。

“妙齡,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夫君,這只是開始,未來書院定會培養出更多國之棟樑。”

而書院的改革創新之路,仍在繼續,如同那永不停歇的車輪,滾滾向前,為這個古老的國度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

:()意外穿越古代當贅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