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固,因此遼事‘最急莫尚於此’!天啟帝諭準,先發帑金20萬兩。”

我等草根看罷,徹底暈死了,如果說先前閻老先生敢於挑戰史料,並提出的質疑,就算是八卦也是教授級的,但後來閻會長如此自相矛盾的言論,就算是學術也只能是草根級了。

估計閻教授這上下兩段文字,不是一天寫的,可能是因為間隔了一段時間,所以才會出現前言不搭後語的情況。

不過,我等草根堅信,閻老師總有一天會把這些問題都解釋清楚,畢竟他老人家是搞歷史研究的,如果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說不清楚,又如何能弄明白幾百年前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

--------------------------------

'1'【閻崇年著《袁崇煥傳》】

'2'【《明熹宗實錄》卷二十三】。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六章 開闢第二戰場搞反擊

明末,

天啟二年,

山海關,孫大學士的巡閱接近尾聲,此後一紙長長的奏章擺在了天啟的案頭,遼東未來數年的命運也隨之而改變。

雖說孫承宗在《明史》裡因與王在晉掐架而一戰成名是假的,但他帝師、閣部的身份卻不假,也不是吃乾飯的,一身功夫也堪稱了得,初來乍道之所以吃虧,那是因為對手太強,情報有誤,輕敵冒進,鞍馬勞頓,失眠多夢……一句話,不在狀態。

在舔幹傷口、擦乾眼淚以後,孫閣部重新披掛上陣,在這次絕地反擊大獲全勝,總算是掙回了顏面,而在此次交鋒中,王經略不僅輸了,而且還不知道怎麼輸的,糊里糊塗的就被溫水煮了青蛙。

孫大學士獲勝的法寶就是那篇綿長的調查報告,這篇傳世之作有多處被載入了史冊(明史),除了敘述他和王經略掐架的那段以外,至少還有兩處。

一處是孫承宗闡述修築寧遠的方略,一處是孫閣部進言主戰的激情文字,而這兩處妙筆正是孫承宗絕地反擊的主力,其內容很有針對性,進攻方向也特別明確,目標就是王在晉。

孫大學士所出的招華彩、刁鑽,可謂“避實就虛”的經典,具體來說,由於王在晉是個老江湖,常在軍旅、久歷戰陣,帶兵方略、用兵策略都是輕車熟路,而且兵馬錢糧、工程造辦也很是精通,因此跟他扯具體的(俗稱戰術層面)沒處下嘴,就好比八里鋪重城的修築問題,根本就找不到破綻,所以必須避免和他在那些“實”的方面碰撞,簡單來說就是不能談觸手可及的工作。

而所謂“虛”的方面則是一些比較宏觀、抽象的概念,比如預計收益、未來走勢、宏偉藍圖等畫餅充飢的東西,這些(俗稱戰略層面)王經略就不見得在行了。

王在晉是個典型、純粹的實用主義者,他來山海關一看,士氣低落、難民遍地、城牆朽壞不說還有重大隱患,這時言戰顯然是跟自己過不去,所以他的策略是先固守,且不輕易言戰,全力確保山海關萬無一失,至於什麼時候收復全遼,那得等條件成熟了再說。

孫承宗跟王在晉一比就明顯是個理想主義者,激情、衝動、極富煽動性,他極力主戰,提出不可戰連守都別想,龜縮山海關是不行的,要修築邊牆也不能修在八里鋪,8裡太近了,200裡外的寧遠還差不多(注意,孫大人所要修的是邊牆,不是要塞'1'),一切都要為作戰考慮,要人人言戰、事事為戰,大有沒有敵人創造敵人也要戰的氣勢'2'。

孫大學士這一手非常高明,雖說“虛”的東西放在眼前的山海關是沒什麼用處,但在北京殿前就不一樣了,內閣決策全是靠奏章裡的文字作為判斷依據,那些缺乏軍事經驗的文臣、言官多是衝動型的選手,只要看著提氣就來勁,辦事兒多是憑感覺。所以,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