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怎麼說?”

朱元璋看著朱辰,聚精會神。

朱辰道:“我們一個個說,先說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大案,在洪武三十年二月,翰林學士劉三吾和王府紀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試。發榜後,一共五十一名考生被錄取,然而被錄取的竟全部為南方學子,無一北方學子入選。”

“這樣罕見的南北方差異,在歷朝歷代的科舉中第一次出現,如果你是北方學子,你會甘願嗎?”

朱元璋搖了搖頭:“當然不會。”

別說是沒有一個北方學子入選了,就是去年的那屆恩科,南北方學子錄取人數上有較大差異,就已經被有心之人利用,從而鬧出了不小的事端。

朱辰又問:“那你覺得,這當中是有徇私舞弊的情況嗎?”

對於這個問題,朱元璋也有認真思考過。

難道真的有人敢如此膽大包天,在朝野上下都關注著的科舉上動手腳?

就算有,也不可能蠢到不讓一個北方學子上榜,因為那樣必然會引發北方學子的不滿,從而導致朝廷的嚴查。

“咱以為,南方歷來富庶,受戰爭的影響較小,而且多愛吟詩作賦,讀書人扎堆,水平也越來越高。而北方常年戰亂,五代以來,先失幽雲,靖康之變,再失兩河,崖山之後,中土盡陷,雖然大明恢復了山河,但想要一下子將北方往文教的底蘊拉到和南方一個水平,那是不可能的。”

“南北方學子水平的差異定然是存在的,但是也不排除有人從中作梗。”

“因為前面多次科舉考試均是南方錄取人數遠遠大於北方,這就意味著在朝為官的以南方人為主,他們排斥北方學子,也不足為奇。”

對於朱元璋的分析,朱辰點頭表示認可。

如果是以前,朱辰也許會詫異,但是現在坐在他對面的可是朱元璋,南北榜事件雖然他還沒有親歷,但他審視這個問題絕對不會流於表面。

因為後來的他,可以說幾近完美的解決了這一場震驚朝野的科舉大案,甚至對後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朱辰道:“南北榜案發生後,朱元璋成立調查小組嚴查,但複閱後的北方學子試卷確實文理不佳,有些甚至犯禁忌之語,有人上告稱考官故意以陋捲進呈,這一次朱元璋不查了,勃然大怒,雷厲風行的處理了相關官員。”

“為什麼?”

“因為,科舉的本質是選官,是給民間讀書人開啟一條向上的通道,以此來穩定民心。若是科舉達不到穩定的目的,成為了禍亂之源,那有科舉不如沒科舉。”

“籠絡北方計程車子和人心,穩住北方的局勢,這是朱元璋最在意的,存不存在徇私舞弊已經不重要了。”

朱元點頭。

朱辰繼續道:“所以,朱元璋開創性的採用了南北分榜進行考試,彌補南北方學子的差異,使得北方學子心服口服,南方學子亦無話可說。”

“在這個制度下,北方學子當官的名額增多,制衡了南方官員,同時也籠絡了北方士子的心,使得北方治學的氛圍加強,提高了落後地區學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普及文化教育,加強大明的文化統治,保證國家的統一。”

“可以說,朱元璋這手南北分榜,是找準了主要矛盾,對症下藥的典範,在當時看來是完美的。”

朱辰不吝讚美之詞,朱元璋自然是聽得嘴角上揚。

不過他很快就聽不出不對了。

什麼叫在當時看來是完美的?那意思不就說後來就不完美了?

“不錯,這就是我說的瑕疵。”

朱辰道:“南北分榜自然是可以彌合南北方的差異,但是你想過沒有,分榜錄取,是不是從一開始就給學子們定性了南北之分,待他們進入朝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