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很多仁政。

朱高熾之於朱棣,實則有些像朱標之於他自己,父輩銳意進取,後輩仁義守成。

朱高熾也為之後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礎。

仁宣之治,指的便是朱棣之後,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開啟的盛世。

此時的大明,歷經五帝,仍舊欣欣向榮。

朱元璋看到這裡,心情自然是暢快,但同時也很疑惑,大明究竟是怎麼亡的?

接下來,果然風雲突變。

當朱元璋看到土木堡之變時,胸口忍不住一陣起伏。

一口老血差點兒沒忍住噴了出來。

明英宗朱祁鎮志大才疏,好大喜功,在王振的慫恿下率軍親征,五十萬大軍在北京西北之土木堡地方几近全軍覆沒,隨從出征的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鄺堃、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了銘、王永和等五十多名朝廷重臣戰死,騾馬二十餘萬,並大批次的衣甲器械輜重盡為敵方所得。

而御駕親征的明英宗朱祁鎮也被敵方所俘虜,淪為階下囚。

“呼——”

“呼——”

朱元璋喘著粗氣,看得再一次破防了。

明明大明剛剛經歷了仁宣之治,處在欣欣向榮的局面,可是現在彷彿一夜之間,形勢突然就急轉直下。

你說你沒有能力,就好好守成就行了,還學人家御駕親征?

“昏聵之君!”

朱元璋破口大罵的同時,也想起了朱辰的話。

只要是世襲,就不可能保證代代明君。

大明到了第六代皇帝,便出現了昏君。

而一個昏君,足以毀掉一切。

還有一點是引起朱元璋注意的,那就是到了宣宗朱瞻基的時候,就開始有宦官起勢的苗頭,教宦官識字,幫忙處理政務等,沒想到一代人之後,便開始出現宦官掌權,甚至主導朝局的情況。

一點不經意的改變,就為後世埋下無窮的禍患。

現在想想,自己想要用封王戍邊之策,永葆大明邊疆安寧,想法確實是過於理想化。

穩定住心緒後,朱元璋繼續往後看。

不出意外的,土木堡之變後,大明便開始走下坡路。

朱祁鎮被俘,他的弟弟朱祁鈺登上了皇位,成為了大明第七位皇帝。

然而,朱祁鎮回來之後,乘朱祁鈺病重之機發動“奪門之變”,竟然神奇的再次登上了皇位。

在經歷了兩位皇帝的混亂之後,好在後面的幾位皇帝都不能算昏庸,逐漸的又將大明拉回了正軌。

第八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也便是成化帝,即位之初,順應人心,平反於謙冤獄,又恢復景帝帝號,贏得了朝野支援,保證了政局穩定。

成化帝在位期間,社會整體仍“幸稱小康”,太平無事。

隨後的明孝宗朱佑樘,大明的第九位皇帝弘治皇帝,更是一位難得的守成明君。

朱佑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女色,勤於政事,廣開言路。

即位之初,便清理了明憲宗遺留下來的大量方士術士數千人,啟用人才,明令禁宗室、勳戚侵佔民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

實現了大明的“弘治中興”。

大明似乎又重新煥發了生機。

可是弘治中興之後,大明的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機智聰穎,多才多藝,但在為政上卻有功有過,沒有能讓大明更進一步,只是勉強維持大明穩定的局面。

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

朱厚熜便是嘉靖帝。

即位之初,嘉靖帝還是展現了極好的治國才華,施行的嘉靖新政,得到朝野上下的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