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熱愛學習的朱元璋(第2/4頁)
章節報錯
其生,逆之未必其死,有何懼哉!”
兩國交戰,尚且不斬來使。
出使的使臣被殺,這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訊息傳回大明後,朱元璋勃然大怒,但他並沒有像國書中說的那樣,要“直抵其國,縛其王”,而是與諸位大臣商討之後,選擇了隱忍。
沒想到僅僅一年過後,倭寇侵擾沿海的問題再一次變本加厲了。
“說說看吧,怎麼辦?”
朱元璋掃視了一眼群臣。
朝堂上沉默片刻之後,便有一位中年臣子站了出來。
“稟皇上,據臣所知,倭寇都是些亡命之徒,散兵遊勇,他們居無定所,常以十幾人或幾十人的小團隊出現,擄掠完了之後又回到海上,極難對付,若朝廷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對付,恐得不償失。”
站出來得這位中年臣子,正是胡惟庸。
朱元璋看了一眼胡惟庸,問道:“那你說怎麼辦?”
胡惟庸說的他都懂,關鍵還是在於怎麼解決這個讓人頭痛的問題。
剿寇吧,必然是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關鍵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不見得一定會有好的效果,有點大炮打蚊子的味道,不剿寇吧,那些倭寇動不動給你一下子,就像現在這樣,讓你很難受。
不過胡惟庸明顯是有備而來。
胡惟庸回道:“臣以為,既然剿寇的代價大,那咱們是不是別想著怎麼去剿寇,而是換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胡惟庸的話,一下子勾起了所有人的興趣,包括朱元璋。
換一個角度?
怎麼換?
在所有人好奇的目光下,胡惟庸從容的回道:“既然攻不行,那我們是不是能守呢?”
“首先,在沿海地區設定海防,打造出一道海防線,防止倭寇上岸,其次,嚴禁百姓出海,沒有朝廷的允許,片板不得入水。”
“如此一來,倭寇被海防線擋在海外,百姓則被限制在陸地,雙方之間有一道堅固的海防線,將他們分隔開來,倭寇還如何作亂?百姓還如何受侵擾?”
胡惟庸話音落下,讓在場的不少大臣紛紛點頭。
在前左相楊憲被處死以後,胡惟庸漸露頭角,同時他也自覺奮進,處處小心謹慎又展現出不錯的才幹,很得朱元璋的歡心,是下一任宰相的有力人選。
而且在他的背後,還有功臣之首,當朝右相,宣國公李善長。
這個時候,李善長站出來了。
“胡惟庸所言在理,臣附議。”
見李善長站出來,其他臣子也紛紛站了出來。
“臣等附議。”
滿堂響起了附議之聲。
即使是與李善長不對付的劉基,也沒有多說什麼。
因為在他看來,胡惟庸提出的防守之法,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朱元璋也覺得不錯,至少在目前看來是這樣的,因為他也不想剿寇,現在北邊的蒙元還沒有徹底消滅,隨時都有可能有戰事,如果大舉剿寇,必然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必然是殺雞用宰牛刀,收效甚微。
所以,防守毫無疑問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好,就按胡惟庸說的辦!”
朱元璋一錘定音。
“皇上英明!”
一眾大臣齊聲稱頌……
今日朝會是朱元璋回宮後緊急召開的,主要是商議倭寇之事,現在解決得還算是相對順利,剩下的就是一些日常的政務,朱元璋去了棲霞宮好幾天,倒是積壓了不少。
一個緊急朝會開下來,天已經黑了。
下了朝,朱元璋和朱標一起用了晚膳之後,並沒有急著回自己的寢宮,而是去了一趟馬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