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第二年就抱怨?與現代信徒的信仰危機有何相似?(第2/3頁)
章節報錯
端,正如保羅所說:“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祂,也不感謝祂”(羅1:21)。
3. 對神的領導權柄的質疑
以色列人的抱怨,不僅僅是針對曠野的生活環境,實際上也針對著摩西的領導。他們抱怨道:“誰給我們肉吃呢?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民11:4)。這背後實質是對神所設立權柄的反抗,就如同可拉黨的背叛(民16:3)。他們渴望擁有“自主權”,卻不願意順服神的計劃。
4. 群體效應對信心的腐蝕
抱怨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民數記》11:4提到“他們中間的閒雜人大起貪慾”,這些“閒雜人”有可能是跟隨以色列人一同出埃及的外族人(出12:38)。他們的不滿情緒迅速在全會眾中蔓延開來,最終導致了集體信仰的崩塌。這一現象提醒我們:“濫交是敗壞善行”(林前15:33),群體中負面的情緒會進一步加劇個人所面臨的信仰危機。
三、神的回應:審判與恩典的平衡
1. 火的審判:聖潔不容輕慢
以色列人的怨言直接激怒了神,“耶和華的怒氣發作,使火在他們中間焚燒,直燒到營的邊界”(民11:1)。火的審判充分表明了神對於褻瀆和不信的嚴肅態度。聖潔的神絕不容忍子民以抱怨來取代感恩之情,正如新約中所警告的:“你們也不要發怨言,像他們有發怨言的,就被滅命的所滅”(林前10:10)。
2. 鵪鶉的供應:恩典中的管教
面對以色列人對肉食的強烈貪求,神賜下了鵪鶉,然而同時也降下了災殃(民11:31 - 33)。這一事件彰顯了神的恩典與公義之間的平衡:神聽到了人的訴求,但絕不會縱容人的罪性。鵪鶉所帶來的審判,預先表明了“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雅1:15)的後果。
3. 摩西的代求:中保的憐憫
在這場危機當中,摩西為百姓向神代求(民11:2),這一行為預表了基督作為中保的角色(提前2:5)。神的審判總是伴隨著悔改的機會,就如同祂對尼尼微城所展現出的憐憫一樣(拿3:10)。
四、現代信徒的信仰危機:與以色列人抱怨的相似性
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的抱怨並非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它其實是人性軟弱的典型體現。現代的信徒雖然沒有經歷過曠野漂流,但卻常常陷入與之類似的信仰危機:
1. 對“屬靈曠野”的不滿
許多信徒在信仰的初期,往往會經歷一段“屬靈蜜月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禱告得不到回應、教會生活變得瑣碎、靈脩過程變得枯燥等問題逐漸顯現出來。他們就像以色列人一樣,不禁發出質疑:“神真的與我同在嗎?”(參考出17:7)。這種“屬靈疲憊”有可能逐漸演變成對信仰的冷漠,甚至最終選擇放棄信仰。
2. 世俗享樂的誘惑
以色列人懷念埃及的“黃瓜、西瓜”,而現代人則很容易沉迷於消費主義、娛樂至死或者物質主義的陷阱之中。當信徒將世俗的價值觀念置於屬靈追求之上時,就如同保羅所說:“以地上的事為念”(腓3:19),從而失去了作為天國子民的身份。
3. 對神主權的不信任
在諸如疫情、戰爭、經濟危機等全球性的動盪面前,信徒可能會像以色列人一樣發出質問:“神為何允許苦難發生?”約伯的朋友以利法曾錯誤地將苦難等同於刑罰(伯4:7 - 8),但神在《約伯記》中的回應表明:祂的智慧遠遠超出了人類的理解範疇(伯38:1 - 4)。現代的信徒需要學會在未知的情況下,依然信靠神的良善。
4. 群體性的信仰妥協
以色列人的抱怨因“閒雜人”的煽動而迅速擴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