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維克和孟什維克陷入了激烈的內部分裂。

列寧對馬爾托夫和孟什維克仍然抱有“和平革命”幻想、不顧現實的行為感到厭惡,但毫無辦法。

甚至,孟什維克中的一部分人還因為沙皇尼古拉二世釋出的“七月宣言”而認為局勢已經足夠了,並試圖抽身。

列寧無法理解。

那個對時代潮流一無所知的無能沙皇,真的會信守承諾嗎?

在他看來,這絕不可能。

沙皇與貴族只是在革命烈焰暫時平息時裝模作樣,他們遲早會背棄對俄國人民的承諾,恢復過去的舊秩序。

不過,列寧及布林什維克並沒有阻止沙皇的“自掘墳墓”,反而暗自慶幸。

畢竟,一個愚蠢至極的政府,反而更有助於革命的成功。

正因如此,列寧格外警惕在彼得格勒嶄露頭角的政治新星——斯托雷平。

這個人太過能幹,甚至稱得上危險。

更糟的是,他與改革派維特步調一致,對列寧與革命家們而言,比尼古拉二世還要威脅巨大。

這是一種矛盾的情形。對於革命者來說,殘忍無能的對手反倒是助力,而有能力且推進改革的敵人卻是最大的絆腳石。

如果俄羅斯帝國透過改革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那些曾支援革命的民眾就會逐漸散去。

因此,列寧認定,為了革命的成功,必須除掉斯托雷平。

“對了,其他人的訊息如何?”

“聽說尤里·馬爾托夫被沙俄秘密警察抓走了,托洛茨基同志也是。”

“托洛茨基同志也被捕了?”

“是的,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亞了。”

聽到革命領袖托洛茨基被捕的訊息,列寧無法掩飾內心的嘆息。

不過好在沒有被處以絞刑,只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應該很快能回來。

對於列寧和托洛茨基這樣的革命者來說,逃離西伯利亞幾乎是家常便飯。

沙皇時代的西伯利亞流放地,管理遠沒有斯大林時期那般嚴密,革命者們總能一次次成功逃脫。

因此,得知托洛茨基被流放,列寧反而鬆了口氣。

這也是因為此時斯托雷平的女兒尚未因社會革命黨的炸彈襲擊喪命,“斯托雷平領帶”(處決繩索)的惡名還未傳開。

“看來,我也得儘快逃往國外了,斯托雷平絕不會放過我。”

“這次您準備去哪兒?”

“暫時去瑞士避一避吧。”

列寧說這話時,臉上充滿了惋惜和不捨。

流亡早已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但這一次離開俄國,他可能需要很久才能再次歸來。

在歷史上,列寧也因1905年革命的失敗,為了躲避沙俄秘密警察的追捕,被迫逃亡海外,直到1917年才回到俄國。

那時,他藉助德國的力量,透過“封閉列車”返回俄國,並如德國的計劃所料,發動革命,推翻了俄羅斯帝國。

不過,那是十多年後的事情了。此時的列寧對未來一無所知,心情難以平靜。

其他革命者也一樣。

“到頭來,革命還是失敗了啊。”

“同志......”

“即使工人們在沙皇的宮殿前被屠殺,俄羅斯帝國依舊未倒下。列寧同志,您覺得我們有生之年能看到沙皇和貴族的滅亡,建立社會主義祖國嗎?”

一位革命者用帶著絕望的語氣問道,列寧卻沉默不語。

即便是這位擁有鋼鐵意志的革命家,也曾無數次問過自己這個問題,卻始終無法給出答案。

就在他們眼看成功卻最終失敗的1905年革命後,列寧的心情動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