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福爾貝克的想法(第3/4頁)
章節報錯
化德意志帝國的外交聲譽,還會對殖民地的穩定和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二戰後,英國等帝國主義列強之所以紛紛讓大部分殖民地獨立,並不是毫無緣由的。
殖民地的價效比過於低下。
從殖民地掠奪所得的收益,還不及維持殖民地和鎮壓像赫雷羅戰爭這樣的地方抵抗所花費的成本。
“奴隸制的消失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當然,廢除奴隸制確實也有“即使膚色不同,人也不應奴役他人”這種道德因素的推動。
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工業革命的開始讓奴隸制在經濟上變得不再划算。
簡單來說,養奴隸的成本太高。
他們畢竟是人,要讓他們幹活,就得提供食物和住所。
此外,奴隸制效率低下。
奴隸並不愚蠢,他們知道自己幹得再賣力,受益的只有主人。
而如果因為奴隸工作不努力而對其進行嚴厲懲罰,導致奴隸受傷甚至死亡,損失的還是主人自己。
因此,在工業革命後,僱傭勞工比使用奴隸更加划算,最終對廢除奴隸制起到了重要影響。
不過,美國南部因為工業革命提升了棉花的經濟價值,導致繼續維持奴隸制反而更有利,這倒是一個諷刺的例外。
然而,以工業為中心的北方需要的不是奴隸,而是勞動者,因此希望廢除奴隸制。對此表示反對的南方發動了叛亂,最終引發了南北戰爭。
無論如何,殖民地也沒有太大區別。
實際上,與其掠奪殖民地,不如透過貿易賺錢,從經濟上來看更加划算。
正因如此,19世紀帝國主義風潮席捲全球時,殖民地擴張的活躍更多是出於激發愛國心和轉移對體制不滿者注意力的目的,而非經濟原因。
“甚至連英國除了印度以外的殖民地都被傳說是賠錢貨。”
當然,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時代的變遷,主張讓殖民地獨立的人道主義聲音逐漸增大也是原因之一,但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無法承擔殖民地的維護費用而放棄的。
像隔壁法國那樣,像個哭鬧的孩子一樣死死抓住殖民地不放的嘗試也確實存在。
不過,這些嘗試最終導致了什麼結果,大家不用多說都知道。
“說實話,比起殖民地,不如在經濟上讓其依附,然後長久剝削更加划算。”
當然,這只是漢斯的個人看法。
而且,從軍事上來說,殖民地的存在也未必是好事。
因為除了本土外,還需要保護的地方呈指數級增加。
比如說,一戰時期英國和法國無法對德意志帝國取得優勢,就是因為英法的軍事力量因殖民地分散到了全世界。
反過來說,殖民地較少的德國能夠將更多的力量集中於本土。
當然,即便當時漢斯提議立即讓殖民地獨立,也只會被當成瘋子看待,因此他並未將這些話說出口。
即使進入20世紀,帝國主義的狂潮依然未曾消退。
“不管怎樣,對赫雷羅人的屠殺絕不是一個好選擇。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引發其他部族的反感,甚至將他們也推向敵對的立場。”
“嗯,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是的,他們看到赫雷羅人被屠殺,會認為自己也有可能遭遇同樣的命運。”
實際上,儘管特羅塔將赫雷羅人見一個殺一個,但西南非洲殖民地的戰爭並未結束。
對赫雷羅人的屠殺發生後,曾協助德國軍隊的亨德里克·維特布伊和納馬族看到德國軍隊的殘暴行為感到震驚,於是發動了反叛。
“就算納馬人與赫雷羅人關係並不好,也如此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