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林曉的身世(第1/2頁)
章節報錯
蘇瑤對林曉的玩笑式調侃笑而不語,但內心卻被林曉這種內心豐盈、想法獨特的個性深深吸引。兩人在一起的話題越來越多,林曉分享了她的創業初心和家庭背景。林曉大蘇瑤十多歲,蘇瑤對她的家庭背景很感興趣。原來林曉出身於一個有著百年曆史的書香門第。蘇瑤一直被林曉的故事感動著,決定用美容院作為平臺,推廣林曉家族的傳統文化。
林曉雖然自己識字不多,但她的父輩、祖輩都是文化人,她經常用小時候聽來的那句俗語自嘲:“木匠家裡沒有好板凳,教師的子女不識字。” 箇中原因可能是木匠為了賺錢養家,沒時間給自家做板凳,教師因忙於工作,無暇顧及自己子女的教育。但林曉的原因很特殊,不僅因為父親無瑕關心自己讀書,更是因為自己生不逢時。她出生在六十年代人口高峰時期,那時候農村每對夫妻都生七八個孩子,城裡每對夫妻起碼也生三四個。林曉父親雖然是位優秀的語文老師,但她母親是農民,林曉上有大姐、大哥,下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因林曉在家女孩子中排行老二,所以被稱為二姐。林曉大姐因小兒麻痺後遺症,既沒有勞動能力,也不能上學,大哥既是父母的長子,也是爺爺、奶奶的長孫,是家族的繼承人,自然必須上學。
當林曉上小學時,母親患了嚴重的胃病,爺爺、奶奶也年老多病,父親那點微薄的工資光養家餬口都不夠,何況還要給幾個病人求醫抓藥,哪有能力再供林曉讀書?林曉不得不輟學,十二歲的她既要幫忙做家務、照看弟弟,還要和哥哥、弟弟、妹妹一起搞副業來賺錢養家。
當年林曉父親在外地教書,一週才回家一次。林曉印象最深的是父親每次一回家就把稻草剔除葉子澆上水軟化半小時左右,接著開始坐在一個高凳子上不停地搓稻草繩,然後將搓好的繩子按照草包的兩倍長度斷開,一根根穿進一個帶有兩排圓空,一側裝有兩個把手的木製草包拍子裡。拍子大約一米寬,圓孔分成兩排,排間距距大約一厘米,左右間距大約二厘米,共有四五十個圓孔,再將這些穿進去的繩子連同木製草包拍掛在框架上,繃直扣緊。然後林曉坐在哥哥右邊,小妹坐在哥哥左邊,哥哥兩手平端把手上移到胸前,一手上推,讓林曉用毛竹片將一根稻草根部壓在竹片頭的剪刀狀的丫杈裡,左手捏住右手拿著另一頭像搗檯球那樣,將竹片穿進繩子之間,妹妹在另一頭將一根稻草根部鉤在林曉穿來的毛竹上側的鉤槽裡,林曉將竹片原路拉回,哥哥兩手端平拍子將兩根顛倒的稻草拍下來,用力下拍壓實,再端起拍子到胸前,停住,下按,林曉和妹妹用同樣的方法將稻草穿進鉤回,哥哥再端平下移拍平稻草,如此反覆,平均四五十分鐘可以打好一個毛坯,還要縫邊,收口……雖然一個晚上兄妹三人打六個草包,父親提前搓繩穿繩,有時候幫忙收口,一家人一個晚上一共掙不到兩塊錢,但如今想起來,這種分工合作,互相講故事的氛圍所帶來的價值卻是無價的,實際上,每晚兄妹三人都在使用費曼學習法互相討論、分享是多麼的彌足珍貴!
林曉的少年白天在田野裡割草、拾糞跟母親抬水,晚上跟哥哥、妹妹一起打草包。白天在田間聽到的大人們的插科打諢、張家長李家短各種民間段子,晚上回來跟哥哥和妹妹邊打草包邊分享,哥哥為了晚上給兩個妹妹講故事,每天要看書準備素材。
因為打草包是一個不斷地重複的機械動作,很容易打瞌睡,所以兄妹三人需要透過輪流講故事或者笑話來趕跑瞌睡蟲。兄妹三人每天從晚上六點到十點坐在茅草屋裡,在煤油燈下一邊做手工,一邊講故事,三個人有時候歡聲笑語,有時候唉聲嘆氣,時候是對決口水戰。就這樣日復一日每晚四小時的故事會持續了兩年時間,林曉教會了哥哥和妹妹田間地頭的趣聞軼事,哥哥讓林曉和妹妹聽到了武松打虎、孫悟空七十二變、范進中舉、三借芭蕉扇……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