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論羌亂之源(第2/2頁)
章節報錯
匈奴,朝廷便施行了開河西、連西域的政策,斷絕了境外羌胡與匈奴、西域之間的聯絡,因此觸動了羌胡的利益。
於是,羌胡便與匈奴勾連在了一起,一同來爭奪河西的控制權,這便是羌人與大漢的第一次衝突。
當時的孝武帝,為了能夠集中精力對付北方匈奴,在平息叛亂之後,並未對羌人進行報復,而是設立了護羌校尉,對其施行了安撫招降的策略。
正是因為有了孝武帝的這個開頭,這才使得後來的人們,對羌人的態度,一直都是以“安定”為主。”
聽到這裡,張奐不由默默的點了點頭。
在他的印象當中,從宣帝時到現在,除了段熲之外,好像還真沒哪個官員和將軍,主張對羌人施行主動打擊策略的。
原來,這一“安定”傳統,竟是來自孝武帝時期。
只聽王潛繼續說道:“在一開始的時候,羌人內附,的確對大漢有著不少的好處。
一來,可以以夷制夷,讓他們來幫忙抵擋入侵的蠻夷,極大的減輕了大漢的邊防壓力。
二來,這些羌人既不像邊軍將士那樣,需要提供軍餉糧草,也不像大漢百姓那樣,發生災害需要錢糧賑濟,只需要給他們一塊兒地就行,其他的幾乎什麼都不用管。
如此低成本,且高效的收益,使得當時的朝廷,對於吸收內附羌人,可謂是不遺餘力的,到了宣帝時期,內附的羌人已經多達數十萬人,單靠隴西五縣的土地,已然無法養活那麼多人……”
,!
說到這裡,王潛頓了一下,然後看向張奐,“張將軍,讓您說,當一塊土地,不足以養活那麼多人的時候,那些人會怎麼做?”
“那自然是向外擴充套件了……”
張奐回答的同時,也猛然想起,羌人的第一次叛亂,好像就是發生在宣帝時期,當時負責平叛的大將,正是關西名將趙充國。
一旁的董卓忍不住問道:“伯淵先生,依您的意思,羌亂的根源,主要在於使其內附?”
“也可以這麼說。”
王潛點點頭,凝聲道:“畢竟,將一個國家的邊防大事寄託於異族之手,委實欠妥。
大漢強盛的時候,他們固然會乖乖聽話,可一旦大漢陷入內亂,那麼他們自然就會乘勢而起。”
“在經歷過王莽之亂、一直到光武皇帝中興,整個關隴地區,已然出現了大量漢羌雜居的情況。
至此,羌人已然徹底融入了大漢邊郡,再無徹底根除的可能了!”
聽到這裡,眾人不禁默然。
原來,羌亂竟的根源,竟然是因為這樣。
如果當初的朝廷咬咬牙,不接受他們,想來也不會造成如今這副局面了。
就在幾人沉默之際,卻聽王潛繼續說道:“其實,我更想說的是,世上永遠不會有免費的好事。
任何東西,其實早在一開始的時候,命運早已在暗中給它們標註好了價格。
那些免費或者低成本的東西,一開始或許會讓你佔些好處,但到了最後,終究會讓你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
:()重生漢末,開局收劉宏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