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一組,六字一句,簡單明瞭,卻蘊意深遠。最重要的,是這些文字讀起來琅琅上口,極有韻律。當曹操唸完一遍之後,居然就記下了幾百個字。自古以來,尚未有過這樣的文章。

曹操開始明白,孔融為何稱之為‘奇文’。

“此篇,唯友學之八百字文可比。”

曹操忍不住大聲稱讚,可說完以後,又想起來,這篇文章豈不就是曹朋所著?

“文舉,你們……”

“前些時日,曹朋命人送來此書,當時我倒沒有在意,便隨手扔在一旁。

直到坊市之中流傳,曹朋欲為五公子之師,我才想起這本書,於是便拿來翻了一下。可是……

融以為,友學才思之高妙,可為人師。

此篇《三字經》一處,則諸文失色。融持此書,訪諸賢,皆以為此篇文章,可傳千古。”

大殿上,盡是倒吸涼氣的聲音。

曹操並未開口,而是返回坐榻,重又讀了一遍。

他突然笑了!

“此文之高妙,果非等閒。”

他發現,站出來說話的這些人,或本人,或祖先,皆在文中被提及。

比如孔融,‘融四歲,能讓梨’……

比如荀彧荀悅,又有‘淑神君,未四長’……

曹操越看,越覺得有趣。看到後面,還發現有祖宗曹參的事蹟,更使得曹操開懷大笑起來。

這個友學,果然是聰明。

他寫出這麼一部書來,凡被提及者,勿論是本人,亦或者是子孫後代,豈能置之不理?

別的不說,這些人一定會拼了老命的推廣。

你們不是說我年紀小,不是說我不夠資格嗎?我用這麼一篇文章還回應你們的質疑,看你們還有什麼話可說。除非,你們要否認自己,或者自己祖先的事蹟。否則就定然會贊同……

曹朋那倔強的模樣,似乎又浮現在了曹操眼前。

當初酸棗撤兵,曹朋建議曹操把酸棗百姓一併撤走。當時曹操不同意,曹朋竟然在府衙大堂上跪了大半夜,最終使得曹操回心轉意。而結果,卻是曹操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那些從酸棗撤退下來的百姓,對曹操感恩戴德。

以至於當袁紹兵臨官渡的時候,當地百姓給予了曹操極大支援。

民心,民意……

官渡一戰,固然是曹操運籌帷幄的勝利,也未嘗不是民心的勝利。

‘水載舟,亦覆舟’,似乎也明白無誤的表達了曹朋的觀點。這小子,這次又要出風頭了!

曹操甚至相信,當這篇《三字經》出來,必然會被迅速推廣,甚至會取代自秦漢以來的《倉頡書》,成為日後最為流行的啟蒙讀物。因為,這本書裡幾乎涵蓋了這天底下的世家大族。

有鄭玄,有盧綰,有崔業……

曹朋在這篇《三字經》中,給足了那些世家大族利益。

為了這些利益,他們也必須爭相推廣。

事實上,曹操卻猜錯了。

曹朋把書送給孔融的時候,還沒有傳出環夫人要請他做曹朋老師的訊息。他之所以送給孔融,是希望能拉近和孔融的關係,以便日後能掌控住輿論的導向。這三字經,是曹朋晉身清流的一塊敲門磚。想要得到整個清流的支援,單憑几篇文章還不行,更需廣闊的人脈……

不過,這篇《三字經》一出現,足以杜絕所有人的議論。

能寫出一篇如此‘美妙’啟蒙讀物的人,難道還當不得一個啟蒙先生?

試想一下,若十幾年後,全天下人都在試用《三字經》、《八百字文》的時候,昔年的作者,卻連個啟蒙先生都當不得,還被所有人認為不合適。那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