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漕運故事(第2/3頁)
章節報錯
嘴利得很,比璉二、龐大還不敬長輩。
這話就是暗戳戳地說,你是諸葛,我是孔明,充什麼聊齋?都是一路貨色。
俞鶴倫的臉立時難看下來,大家都知道的事沒必要翻到明面上,柳芳看在眼裡,出來解圍。
“俞大人不必介懷,小子們嘴上沒個把門,不是一日兩日了,小時我們這些做長輩的沒糾過來,大了出來做事有了主意,更管不得了。
鱗二的話不必放在心上,在坐的有幾位沒受過他們的叼,繼宗兄說,是不是?”
牛繼宗冷笑,嘉祥末年他兒子每天回家都是衣衫破、麵皮血,可偏而是小輩鬧,只能看著。
結果十回有九回輸,他看打架都能輸,氣不過拿兒子練手,兒子嘴上沒個縫,事情傳出去,璉二在一次朝臣散朝後當街開大,叫他臉上沒光,回家就受了杖,在床上躺了十來日。
什麼叫沒教養?這就是了。
可如今回頭看,他兒子豈止是打架輸了,整個是一個被矇在鼓裡、陪著演戲、光捱了打的傻子,而他們又輸了何止一籌?
柳芳如今說這話,他有什麼好臉色給,不屑一談。
“謝小子,彆嘴硬,我的人統計過,你們在這幾個月裡賣出的船,大的小的加一起,至少有三百艘。
大手筆呀,你們說是不是?”俞鶴倫嘴上說的你們,眼睛最後卻落在身旁的牛繼宗等人身上。
“受船價影響,跟著你們一起拋的商人,也拋了三四百艘了,海運雖然較河運運力大的多,可你們行事如此極端,海運之利尚未見,虧損就已經在你們眼前了。
無利不起早,你們不是失心瘋的人,說說吧,你們想幹什麼?”
侯孝康對俞鶴倫的話,大感驚訝,他們幾府下面雖然也有船往返南北,但規模不大,重點都放在邊貿上,相應地江南系和漕運系的勳貴都把重點放到了南北河運上。
所以船價下跌他們並不敏感,俞鶴倫找他們時,他們還覺得奇怪,船價能跌多少?難道北京人還能不吃飯了、貴人們不穿絲綢了,擔心個什麼?閒得操蛋的傢伙。
可現在聽了俞鶴倫的話,他意識到俞不是無事找事,他很清楚漕運的船隻規模,漕運衙門下屬的漕船多為五百石,千石的漕船可以用稀有來形容。
而漕船的數量一直保持在八千至一萬艘左右,天佑帝時期是漕運衙門的巔峰時刻,所擁有的漕船也不過一萬一千多艘。
按照俞方才說的,一艘海船即使是噸位最小的也可以等額換成八條漕船,一百餘艘就等於漕運衙門要有八百艘至一千艘漕船處於閒置狀態,這相當於漕運衙門十分之一的運力了。
這還是直接的等額換算,漕運用的是支運法和兌運法。支運法指將漕糧押解至運河沿線的糧倉,再由漕運衙門分段運輸;兌運法指將漕糧押解至指定地點,再由運軍負責。
在這樣的分段運輸形式下,將處於閒置狀態的漕船數量只多不少,這會有很大問題的。
要知道“百萬漕工衣食所繫”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
漕運每年耗銀約為一千五百萬兩,光是負責運輸漕糧的水手、運丁就有十餘萬,正所謂“通漕運丁、水手十萬家”。
而就像謝鱗的言下之意那樣,漕運走私是千古通理。這些運丁、水手雖然辛苦,但可以在運輸中私帶貨物謀求私利,以補其勞。
而這樣的走私行為疊加如此龐大的走私人員數量,形成了廣泛的、遍佈南北的私貨貿易,對運河沿線的商貿和百姓有極大的影響,所累者何止百萬。
要知道,漕糧來自江蘇、安徽(約一百八十萬石),浙江(約六十五萬石),江西(約五十五萬石),湖廣(約二十五萬石),山東(約三十八萬石),河南(約三十八萬石),總額約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