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算高產,目前胡喬木主編的權威版本和海外劉濟昆的所謂全編都不過六十餘首,我現在蒐集到的約近100首,恐怕這就是全部了。但論藝術成就,毛詩比他的那些同志們恐怕要高出不止一個檔次。至於書法,就更沒有可比性了。
恰恰他們又非常具有可比性,一是他們處於同一時代,年齡相仿,文化背景相同。而且要說青少年時期讀書的環境,這些人多是大戶人家的子弟,學習條件都勝過毛澤東。二是他們青年投身革命,鬥爭經歷和毛澤東相仿,區別只在於毛是第一責任人,力挽狂瀾也罷,日理萬機也罷,主要的功績都歸於毛澤東,這是無可爭辯的。但大家的業餘愛好都是詩詞和書法,數十年不輟,臨了一比,高下立現,不服不行啊!
所以,晚年毛澤東雖然犯了文革等重大錯誤,但並沒有減損多少他的個人魅力。不少在文革中遭到衝擊迫害甚至妻離子散的人物,時過境遷之後,不光沒有怨恨之情,甚至仍然對他充滿了崇敬和緬懷。最典型的是羅瑞卿,七年身陷囹圄,雙腿殘疾,1976年9月在毛澤東逝世之後,他悲痛不已,坐著輪椅衝破阻力,參加了毛的追悼大會,並拄著柺杖以驚人的毅力站立了一個多小時,表達了他對毛澤東最後的忠誠和景仰。(56)
綜上所述,以毛澤東詩詞為表徵的巨大的文化底蘊形成了一種勢能,轉化成了他多方面的優勢,使他總是勝出一籌,先聲奪人,以至於他有意無意地把這種優勢作為一種武器和謀略。這一點在他的晚年體現得尤為充分,比如講話總是把一些生僻典故信手拈來,而且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使人一頭霧水,即便是歷史學家,也常常需要經過考證,才能找到出處、原意,然後再來揣度毛的本意和動機,造成一種“從來天意高難問”的玄妙感。從而使人們仰之彌高,懼之日甚。
五、五個來源
前面我們講了毛澤東詩詞的高蹈和精妙,講了以詩詞為表徵的毛澤東文化底蘊的深邃和博大,那麼其文脈何來?下面,我嘗試著從五個方面對此再作一探源。
第一,源自毛澤東的天賦個性。
前面我們在第三部分講毛藝術風格的第一個特點“豪放大氣”時,舉了毛16歲的《詠蛙》詩為例,說明了他的霸氣。這是與生俱來的,現在又有資料披露了毛更早的詩作,他13歲寫的《井贊》:
“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牆。
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
只喝井裡水,永遠長不長。”(57)
表明他渴望挑戰艱險,搏擊風浪的人生信條,他的遠大志向從小就異乎常人,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這些詩作今天其實都不可考,是否真正出自毛的手筆,大有疑問。但這並不重要,人們寧願信其有,不願信其無,因為這些詩作和出自青年毛澤東手筆的《沁園春·長沙》和《湘江評論·發刊詞》等詩文中的磅礴大氣如出一轍、一脈相承。這就是天賦個性。關於這個問題,前面已多有論述,這裡點到為止,而且,毛澤東的性格極富挑戰性和鬥爭性,愈挫愈奮,壓迫愈深、反抗愈烈,鮮明地體現在他的鬥爭和創作生涯中。這就要說到下一個問題。
第二、源自毛澤東的鬥爭實踐。
1942年,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這就是毛自己的創作體會,他的創作實踐和創作理論相互發明、相互應證。首先是毛壯麗奇偉的一生,給他的創作提供了絢爛奇譎的源泉,這一點,我在前面多有闡述,此處從略。其次,縱觀毛60年的創作生涯,我發現了一個現象,從量和質兩方面來看,都大致可以說,他的創作,中青年時期勝於老年時期,建國前勝於建國後,戰爭年代勝於和平年代。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我來作一個簡單分析。
毛澤東詩詞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