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仕與食(第2/3頁)
章節報錯
額高得令人咋舌,彷彿一座永遠無法逾越的大山壓在農民身上,讓他們喘不過氣來。
除了地租之外,高利貸更是一道索命的繩索。當農民遭遇天災人禍或者生活困難時,不得不向地主借債度日。然而,那些利滾利的高利貸卻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使得許多農民傾家蕩產、妻離子散。
不僅如此,農民階級還承受著來自地主階級的殘酷政治壓迫。在封建等級制度這座森嚴的金字塔中,農民被死死地踩在了最底層。他們沒有絲毫的政治權利可言,只能默默地忍受著統治階層的擺佈和欺壓。哪怕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無處申訴冤屈,因為整個社會的權力架構都是向著地主階級傾斜的。
更為可怕的是,地主階級還施加了超經濟強制於農民身上。他們透過種種手段限制農民的人身自由,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之上,使其難以脫離地主的掌控。有些地方甚至規定農民不得隨意離開村莊,否則就會面臨嚴厲的懲罰。
這種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自封建社會誕生之日起便已存在,並伴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不斷演變。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因素的交織作用,這種矛盾會驟然激化,達到極其尖銳的程度。此時,不堪重負的農民終於忍無可忍,紛紛揭竿而起,掀起一場場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運動。這些起義,或是為了反抗沉重的賦稅負擔,或是為了爭取自身應有的權益,亦或是渴望打破那腐朽的封建統治秩序。它們雖然大多以失敗告終,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封建社會的變革與進步。可以說,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正是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社會變革的根源所在。
而拜占庭馬其頓王朝正處於封建制度趨於完善的時期,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也更加尖銳。
土地佔有與經濟剝削方面,土地集中於地主貴族手中,大量土地被地主貴族和教會所佔有。例如,一些大貴族擁有廣袤的莊園,這些莊園涵蓋了肥沃的耕地、牧場和森林等。農民往往只能租種地主的土地,成為佃農。
其中教會作為特殊的大地主,透過各種方式不斷擴充自己的土地。他們享有免稅等特權,使得土地財富進一步向教會集中。
在經濟剝削形式方面,佃農需要向地主繳納高額的地租,地租形式多樣,可能是實物地租,如糧食、農產品等,也可能是貨幣地租。高額的地租使得農民所剩無幾,勉強維持生計。農民還需要承擔各種勞役,比如為地主無償耕種土地、修繕莊園建築等。此外,農民還要面對繁重的賦稅,政府為了維持龐大的官僚機構、軍隊開支等,不斷增加賦稅,而地主階級往往透過各種手段將自己應承擔的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
在政治壓迫與社會地位差異方面存在著嚴重的政治權利的不平等,在政治上,地主階級掌握著大量的政治權力。他們在地方上可以擔任官職,參與地方事務的管理,從而進一步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農民階級幾乎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無法參與政治決策過程。
此外法律也傾向於保護地主階級的利益。這一時期拜占庭所使用成文法便是經過我們的小王的便宜老爹羅曼努斯二世所改良的《查士丁尼法典》但是在處理地主與農民的糾紛時,法律往往對地主更為有利。而在社會地位的巨大差距的方面地主階級在社會中處於上層地位,享受著優渥的生活條件,接受良好的教育,並且在社交、文化等各個方面都佔據主導地位。而農民階級則處於社會底層,生活困苦,缺乏教育機會,並且受到社會的歧視。
這種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在拜占庭馬其頓王朝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王朝的穩定和發展。當這種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時,就可能引發農民起義或者社會動盪。
譬如歷史上的銅手瓦西里起義發生在928年的拜占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