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五省(第2/3頁)
章節報錯
多。多年來,無數無辜百姓慘遭殺戮,朕痛心疾首,輾轉難眠,時刻為此憂慮不安。
今朕特頒此赦書,派遣官員快馬奔赴各地,傳令各巡撫、巡按,務必將此赦令昭告天下,依循當地風俗,曉諭民眾。
但凡有悔悟罪行、誠心投誠、棄暗投明者,皆視為朕救回之難民。
相關官員需逐一詳細查明其籍貫,若為本地人士,便編入保甲,加以妥善管理;
若來自外省,便分別派人護送其歸鄉。他們原本的田產家業,應盡數歸還,朝廷還當從多方面給予撫卹關懷,讓他們能重享安寧的市井生活,徹底消除反叛之心。
但朕亦有言在先,若仍有冥頑不靈、堅持作惡、屢教不改者,他們既然自絕於生路,又怎能容於天地之間?
各總督、巡撫務必激勵將士,齊心協力,對其進行圍剿,務必斬草除根,絕不能讓這些餘孽再次滋生。
朕衷心期望,諸位能夠明辨是非,把握時機。
順應朝廷安撫之舉,遠離叛逆之路,方為明智之選。朕之詔書將傳至四方,望天下臣民皆能知曉。
這一詔書雖然言辭懇切,說得冠冕堂皇,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奉命齎詔前往招撫的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包鳳起,在深入瞭解情況後,向朝廷呈上了一份奏疏。
他在奏疏中提出,若要真正實現招撫,需要解決安插之地,讓投降的起義軍有地方可去;需要賑貸“牛種諸費”,幫助他們恢復生產,重新過上正常的生活;
還要有“專心料理之人”,專門負責安置和管理這些投降的人員,才可以做到“可居可耕,新附樂業”。
然而,朝廷卻吝嗇得很,除了這一紙詔書之外,什麼也不願意給予。
沒有足夠的土地安置起義軍,沒有資金提供牛種等生產資料,也沒有專門的人員負責管理。
在這樣的情況下,所謂解散“脅從”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農民起義軍們對朝廷的詔書也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們深知,朝廷的招撫不過是一種手段,一旦他們放下武器,等待他們的很可能是更加殘酷的迫害。
他們中許多人都是因為生活所迫,走投無路才加入起義軍的。在他們心中,只有推翻明朝的腐朽統治,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一些地區,少數動搖分子受到了詔書的引誘,他們對未來感到迷茫,渴望能夠過上安穩的生活。
於是,他們選擇了投降。然而,這些投降的人並沒有得到朝廷所承諾的待遇。
他們被隨意地安置在一些偏遠的地方,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許多人在投降後,依然生活在貧困和苦難之中,心中充滿了悔恨和憤怒。
而對於大多數起義軍來說,他們並沒有被詔書所動搖。
他們繼續在各地與官軍展開激烈的戰鬥。
在戰場上,他們奮勇殺敵,毫不畏懼。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推翻明朝的統治,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政權。
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在陝西地區與官軍進行著艱苦的戰鬥。
他深知,只有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力量,才能在這場戰爭中取得勝利。
他積極地招募士兵,加強訓練,提高起義軍的戰鬥力。同時,他還注重與百姓的聯絡,關心百姓的生活,贏得了百姓的支援和擁護。
張獻忠領導的起義軍,則在湖廣等地活動。他的部隊機動性強,戰術靈活,常常出其不意地給官軍以沉重打擊。
他對朝廷的詔書嗤之以鼻,認為這不過是朝廷的陰謀。他帶領著起義軍,繼續在各地攻城略地,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在這場農民起義的浪潮中,明廷的剿撫策略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