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過年了,每年過年都一樣,並沒有區別,生活依舊。

過年對於中國人來說,更多的是一種流程,更多是一種儀式。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每年放假的時間也最長。

過年在一年中,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辭舊迎新,我們在和過去告別,迎來全新的一年。對過去一年進行總結,也對未來提出希望。

家庭團聚,很多大家庭,平時沒空相聚,春節裡一定找機會聚一聚,聊聊,溝通感情,喝喝酒。

祈求吉祥,很多人在這時候,都會去寺廟裡撞鐘祈福,也有很多南方的家族都有祠堂的,都會在祠堂裡進行祭拜儀式,希望老祖宗保佑子孫。

很多在異地打工上班的人,都在春節前千里奔襲,浩浩蕩蕩,跟隨春運的節奏,回到自己的家鄉。

上億的人,拖家帶口,從大城市奔向故鄉。

平日裡熱鬧的大都市,都漸漸的安靜下來。

平日裡充斥著留守兒童和老人的鄉村,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了,這種熱鬧也只能持續一個月左右。

產生春運這個名詞,表面上的原因是大家過年對於家庭的團聚的渴望,對於親情的熱烈的希望。一年了,在這一年裡,自己的的收穫成果,都可以和家人分享。當然,很少有人願意分享自己的失敗。

離的近的人,一年也許會回鄉很多次。

春運的本質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東西部發展的不平衡。儘管這幾年國家的大力發展中西部,讓全國經濟的發展更加平衡。也確實有很多人離開東部和南部的經濟發達城市,回家鄉工作和創業。

在上海和廣州等城市,整體的流動人口有所下降。

最近,國家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再加上家庭自有車輛的大幅增加,春節期間自駕遊,和跟團遊的人數大大增加了。

整個春運期間的人流量並未下降,反而大幅上升了。

2019年的春運整體流動量是30億人次,發展到2024年的春運整體的流動量是84億人次。

國家從整體經濟導向,也希望延長假期,來提升假期的整體居民消費水平,增加整個經濟的活力。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過年的情結,作為一個普通人上班族,肯定都希望過年好,過年可以回家。

但是,作為很多創業者和老闆們,過年難,過年要自己資金的壓力,過年瞭如果加班還要給很多加班費,和人文關懷。

我們每年過年在家享受的父母的手藝,父母一天天的老去,能夠多吃一天父母做的菜,不是很開心的事情嗎。

老爸的做的菜很好吃,不過我透過這幾年的自己學習,大多數的菜我已經學會了。

我自己還學會了做川菜和東北菜裡面的幾個菜。

包粽子,做湯圓,還有八寶飯和做油爆魚這幾個菜,我還沒有學會。

粽子應該也會包,不過我包的粽子比較鬆散,不緊實。

湯圓做過幾個,都是麵皮要麼太厚,餡多在裡面。要麼太薄,嚇得的時候容易破。

油爆魚走過好多次,很可能是自己的切片的方式,有問題,魚就容易碎,炸起來有問題,最後的魚都是東一塊西一塊的。

兒子一直說我:“老爸,你的菜的味道可以,就是賣相不大好啊。”

至於八寶飯,因為平時也不做,就是過年的時候做做。

我自己在家沒事,也不會去做啊。

過年了,我們傳統都會拜老祖宗。

這個都是我媽在弄,就是過年前,一般是年二十九吧。

在家裡八仙桌上,兩邊各放上四個小酒盅,四雙筷子,然後少幾個葷菜,白斬雞,全魚,紅燒肉,一碗白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