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淳終於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屏東。

壓制廣東豪門士大夫,將稅制堅決推行下去,這活真是累死個人。也就是廣東底子薄,做官的少,不然現在也是搞不定的。

即便這樣,那也是死了幾十個下屬換來的。有人當街被打死,有人走夜路被捅刀子,最慘的一個竟然被人滅門。

殺!殺!殺!

瀛州的特務頭子怎麼能忍,官面搞不來那就暗地裡殺,死的也不是很多,也就幾百口子吧。

官府調查?調查個屁!

廣東不是沒有不服王化的土蠻,也不是沒有打家劫舍的強盜,換身皮也就是了。

他雖然隱在幕後,但旁人又不是傻子。

這麼說吧,老曹已經是廣東士紳的公敵,千人討萬人罵了。

他雖然不怕,但也真個不想繼續待在廣東了。

瀛王終究不是皇帝,做事束手束腳的,施展不開。

倘若有一日非特釀讓他們官紳一體納糧不可!

“行了,你也別叫苦了,我給你放半月假,好生放鬆一下。”

放假幹嘛?我又不能生孩子!

“殿下,倒也不必如此,奴婢只是張張嘴,也沒什麼累的。”

“在廣東這些時日,真是見慣了民生百態,官場的各種陰司勾當。”

“奴婢就想,人性如此,發生在廣東官場上的種種,我瀛州未必就沒有。不,肯定也是有的。”

“奴婢覺著眼下咱們的法度還不夠明確,需要更進一步。”

好吧,這都能自動播了?

朱常瀛深感欣慰,抽一鞭子走一步的傢伙沒出息,走一步看三步的傢伙就很讓人省心。

從曹化淳手中接過提案,朱常瀛仔細看過。

一份是對督諫院的改革建議。

一份是對稽查司的改革建議。

對於督諫院,他倒也不是干涉人家辦公,而是著手於如何選拔人才。

瀛州的考公是在效仿高考,分科考試而後匯總,只要各科及格則以總分論高低。

而至於分派各部門就看運氣了。

實話說,前幾年一直是缺人狀態,考題標準放的有點低。而且分配部門過程中,難免人為因素過大,比如師生情誼,同鄉緣分啥的。

別的部門倒也罷了,但對於監察審判部門,講各類情誼本身就是同工作職責對立矛盾的。

老曹的提議,就是從選人環節下手。

督諫院選才單獨考試,內部晉升,只有熬到位置最高的那幾個才可能跳槽轉入其他部門,比如長史府。

選用人才的背景也要考慮,家世不能太窮可也不能太富貴,最好出自中產之家。出身太窮則經受不住誘惑,出身太富貴則不知民生。

怎麼說呢?這個提案還是不錯的,朱常瀛當初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只是大明律法亂糟糟的,單獨考試考什麼啊。

沒有單獨學科,怎麼考呢。

不過現在確實也到了時候。

萬曆39年10月1日,《刑律》《民律》《商律》第一版正式交到朱常瀛手中,簽字落印,通行瀛州。

有了這個基礎,瀛州大學堂就可單獨開設一科,慢慢的,有關執法監督官員儘量從律法一科選拔。

當然,考試還是需要的,只要考試透過,別的學科人才也不是不可以,畢竟自學也能成才嘛。

“你把我的幾點意思也加進去,交給孫先生在議政會討論。大學堂要開設新科,督諫院選才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仔細斟酌,分步實施。”

“至於家世背景,且不說你的說法正確與否,以富貴貧賤來評判本身就是同考試錄取相沖突的。”

“人家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