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瀛發現自己戀愛了,戀上的不是人,而是下龍灣外海星羅棋佈的島嶼。

那山那景是如此的熟悉又陌生。

有多美,去過桂林去過陽朔的人一定會心有所感,想象桂林的山,腳邊的稻田更換為凝碧的海,就是下龍灣外海的景色。船行其間,蕩起層層波浪,淺海處海底色彩斑斕,兩側奇石小島姿態各異,如在畫中游。

愛了,愛了,這地方在後世絕對是超5a景區,臨海喀斯特地貌,恐怕整個藍星獨此一份。

就不要說朱常瀛,便艦隊中的大老粗也被這般的美景所震撼,眼神流連,嘖嘖稱奇。

景色美是美了,但美景不能當飯吃。

桂林的山奇美,桂林的水養人,山間的稻田養育著華夏兒女,由此成為人口繁茂,文化昌盛之地。而下龍灣外海群島則人煙稀少,船行一個白日也沒見到個人。

問過嚮導,沒人知道這片海域有多少島嶼,就數不過來,這片群島也沒個正經名字。

朱常瀛興致頗高,大筆一揮。

萬山群島!

唯一美中不足的,這片海域對大型海船來說太過危險,海面上這麼多山,海面以下只會更多。由是如此,艦隊以五艘巡邏艇為主,其餘皆是福船,或者平底沙船,船隊浩浩蕩蕩,綿延將近二里。

即便這樣,航行也要小心翼翼,花費三日時間方才趕到下龍灣。

為什麼叫下龍灣?無從考證,但這地勢簡直絕了。

兩座半島環抱,正當中一條水道剛好一里寬闊,沿著水道駛入內灣,內灣廣闊,略呈三角形,深10裡闊15裡,北岸為十萬大山,數條河流從山中奔湧而來,匯入下龍灣。放眼處,山勢起伏,鬱鬱蔥蔥,猿飛鶯啼,一片原始。

朱常瀛手中有一份粗略地圖,這是先導初步勘查測繪來的,比照之後,大差不差。

東西兩側半島地勢較高,利於建城防守。海峽兩岸各建一堡,扼守咽喉,那麼海上來了多少船也惘然。北岸數條河流入海,有數片微小沖積平原,但能不能耕種則值得觀察,怕就怕雨季時會被洶湧的洪水淹沒,這是極為可能的,不然安南早就有人前來開發了,又怎麼可能還是不毛之地呢。北岸東部地勢平坦,為一處難得的山腳平原,只是被濃密的雨林所覆蓋,想要開發,就不是短時間能完成的任務。

總而言之,景色雖美,但就現實而言,開發為適合人類久居之地,難度不小。

當夜,艦隊停靠在西側半島,人員登岸,安營紮寨,各處燃起裊裊炊煙。

大帳內,十幾人圍著長桌站立,長桌上鋪著交趾地圖。

這份地圖相當久遠,是成祖年間所繪製,即便如此,這份輿圖也是個寶貝,因為安南還沒有能夠繪製詳細地圖的人才。

下龍灣,原屬交趾布政司靖安州,州域南至下龍灣,北至永安州,因為荒蕪所以未設州城,只在沿海設立一衛所,稱新安所,可惜所城早已被黎氏摧毀,不存於世間。

明軍退走,黎氏立國,為了填補紅河三角洲人口,也為了徹底同大明切割,遂將靖安州人口內遷,事實上造就了兩方邊境上的緩衝地帶。

這個策略十分靠譜,陸路難行,沿途不能獲取補給,萬一中原又要南征,難度無疑將大大增加,單單維護補給線,就累死你!

而沿途所見,朱常瀛也徹底明白,為何有史以來南征交趾總是走陸路,而非海路。

海況太過複雜,大船不敢進,小船進來對安南又沒有優勢,星羅棋佈的島嶼就是天然的伏擊場,令人望而卻步。當然,深層次的原因是咱華夏曆來為陸權國度,對海洋沒什麼興趣,偶爾的海貿興起也是被動加入而非主動出擊。本土海運都整不明白,就不要提海軍圈地。

總而言之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