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春低著頭,聲若蚊蠅道,“皇爺爺,如此算下來,在河道上,朝廷每年要虧空80萬兩,而海運又收入百萬兩”

萬曆皇帝莫名煩躁,問道,“那運河豈不是要廢棄?”

楊家春囁嚅道,“奴婢愚鈍,殿下書信中只言及可招募運河兩岸流散之民遷徙瀛州,以防民變,至於如何治河卻未曾談及。”

“瀛州有民幾何了?”

“估計有十萬人口,多為沿海離散之流民。”

“那礦山呢,老七不是說在呂宋、婆羅洲開採金銀礦麼?”

這就是廷前對奏的難處了,談到瀛州,就要編故事,比如佔領呂宋要有個說法,佔領婆羅洲也要有個說法,而朱老七給皇帝老子的奏本,下南洋就是為了找礦以及給皇帝老子蒐羅寶貝。

橫豎天高皇帝遠,只要編故事符合邏輯就成。

紫禁城就是一座資訊繭房,宮門以外九門以內的事,傳到皇帝耳朵裡都要失真,就不要說南洋了,基本沒有渠道獲知詳情。

楊家春聽皇帝問南洋事,叩首道。

“呂宋還在找,但婆羅洲已經傳來訊息,開採出黃金600餘兩,且還找到一處白鑽礦脈,有兩顆拇指大的白鑽連同黃金400兩正在運往瀛州路上,殿下說等收到之後就給皇爺爺送來。”

萬曆皇帝神情一動,說道,“要多安排人手,礦工可足用?”

楊家春叩首,“皇爺爺聖明,殿下一直苦於人手短缺,路途太過遙遠,應徵者寥寥。”

“那好,等上衙後,將3萬囚徒流配南洋,你傳話給老七,要多尋礦脈,疏解國困,人手不是問題!”

楊家春心裡苦,這去南洋可不是壞事啊,再者說也不缺人,不過皇帝都說了,也只能叩頭謝恩。

很可能,日後流配南洋,就是定製,回頭要趕緊寫信。

轉過頭,皇帝又問道,“這個車轎通行稅極好,還有其他兩個稅種也極妙,朕欲通行全國,你傳話老七,上奏本給朕看!”

:()重鑄山河,大明瀛帝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