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稅不可免(第2/2頁)
章節報錯
民之所向,又豈是人力所能阻擋的?
袁可立繼續翻看,當看到瀛州開墾之田畝時,老頭頓住。
澎湖縣水旱桑茶田畝近9000頃,嘉義、臺灣、安平、竹林四縣皆在2000頃以上,屏東、鹿港、雲林則未見有記錄。
袁可立終是明白,為何這位瀛王費盡心機要跑到海外來。
皇帝還在為福王的四萬畝王田同群臣鬥法,朝堂混亂地方不寧。然而這位爺,已是手握田地近百萬畝!
再想到海港停泊的鉅艦、全副武裝的甲衛,袁老頭忽生出莫名寒意,那位打著‘靖難’大旗的老祖宗畫像漸漸同某人重合起來,竟是如此的貼合。
其勢已成,福禍難料。
袁可立轉頭問書辦,“長史府下無兵曹,那兵備由誰來執掌?”
書辦回道,“自是由衛指揮使司執掌。”
“軍需甲械也是如此?”
“正是。”
“糧草如何籌措?”
“以經商關稅所得購買。”
袁老頭看了一圈,問道“關稅、商隊冊籍可方便一觀?”
書辦為難的搖頭,“請袁公見諒,關稅、商行皆由我家殿下親自執掌,袁公若要觀閱,需去王府方可,長史府並無相關冊籍。”
“是老夫孟浪了!”
袁可立又隨口問道,“我聽畢長史說,長史府以及各縣官員薪俸,也是從王府劃撥款項,如此說來,銀兩也是出自商行、關稅所得?”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書辦眉頭聳動幾下,回道。
“也不盡然如此,我瀛州分內外庫,內庫為王府收入,外庫為長史府收入。
去歲以來財曹所得商稅已是極為可觀,今歲澎湖開始徵稅,明年嘉義、臺灣、安平、竹林四縣也有近三成戶數開始徵收田賦。
如此,我長史府便可自行發放薪俸,且有餘力承擔部分水利道路修繕。”
“這內外庫所得如何界定?”
“王府名下產業經營所得入內庫,其餘盡入外庫,關稅則是四六分賬,長史府佔據六成所得。”
“何為王府產業?這瀛州可都是瀛王殿下的封地,難道殿下就沒有動用過外庫麼?”
書辦微微一笑。
“袁公可能不知,我家殿下奉行公私分明,所謂公,即是事關民政之事,所謂私,即是個人以及親眷之事。
就如修建屏東王府,所動用錢款皆從內庫中出,不動外庫分毫。所有王府用度也如是做法,不需長史府介入,由王府自行採買。
而至於您問何為王府產業,我亦不能盡數,但有一點要告知袁公,我王也是納稅的。”
袁可立神情一振,凝眉問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如何納稅?”
“就如百姓一般納稅無二,譬如王府名下茶園桑田,商號船隊皆需納稅,說出來袁公可能不相信,我瀛州商稅納稅最多的便是王府。
殿下有言,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身居高位已是強過百姓百倍,有著常人所沒有的各種便利,若再想著免稅,則同畜牲無異,是為國之囊蟲!
此為士農工商一體納稅,則民可富國可強,萬世不朽!”
袁可立腦袋都要炸了,亢聲問道,“你確定這是殿下所說?”
“學堂有道德一課,言‘人人納稅,稅為人人’;瀛州稅法有定,‘稅,王不可免’!”
就在袁可立凌亂之時,幾艘大福駛入澎湖灣。
書辦神色一震,“袁公,是漳泉二府移民!”
:()重鑄山河,大明瀛帝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