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誰贊成,誰反對(三)2/3(第1/3頁)
章節報錯
海西縣北集市商業區開發治安管理條例。
左伯紙上,寫著這樣一行大篆。
所有人的心裡,都不由得咯噔一下。早就聽說了這個古怪的東西,一直以來,大家也都在費盡心思的打聽其中的內容。可是當這麼一張精美的左伯紙擺放在他們面前時,所有人又感到忐忑不安。這裡面究竟是什麼內容?鄧稷搞出這麼大的動靜,想必也不會是簡單之物。
九個海西縣商賈,深吸一口氣,認真閱讀。
其實,這就是一份類似於後世行業規範,市場規範的綜合體。
裡面表明了官府的態度,絕不會打壓,或者抑制海西商業的發展,並且願意給予海西商人一定程度的社會地位。但海西的商業,必須要有行會和官府共同掌握。如果商人們出了事,海西縣衙可以用官方的身份進行協調;但如果官府需要商人們的幫助,商人也必須履行職責。
同時,條例規定,海西縣目前的金市、米市、木作、布莊等行業,需城裡相關行會,以保護本地商業發展。行會與行會之間如果出現矛盾,則交由官府解決。當遭遇外來商業入侵的時候,行會必須承擔起保護本地商業的責任。比如說,有一些人試圖惡意哄抬市價,那麼行會就必須聯合所屬成員,進行反擊,平抑,協助縣衙,維持海西縣的平穩和發展……
行會的概念,產生於隋唐,興盛於兩宋,沒落於清。
東漢末年,行會還沒有產生。但手工業和商業,已經開始有了發展的趨勢,跨地域的商業行為,也隨之產生。商賈的地位雖然並未獲得提高,但已經開始積極的參與到了社會行為中。
比如。當初資助曹操的衛茲,就是一位大商人。
此外還有資助過劉備的張世平和蘇雙,以及後來在徐州歸附劉備的麋竺麋芳兄弟,都是商賈出身。
曹朋向鄧稷提出了行會的概念。並且依照著後世一些經驗,對北集市進行約束和管理。按照曹朋的想法,他希望借用這種方式,連拉攏那些商人,形成一個足夠巨大的利益網路。
事實上,每一個世家大族的背後,都存在有巨大的利益關係。
這種利益關係同樣具有地域性和排他性,從某種程度上說,和行會的性質,頗為相似……
比如廣陵的陳氏。荊襄的蒯氏,廬江的陸氏,全氏。
這些家族都擁有巨大的商業網路,甚至包括如今的明漢將軍孫策孫伯符,也是富春豪商出身。
曹朋也不說話。喝了一口水,便閉上了眼睛。
商賈們在看完了這份條例之後,一個個面面相覷。不可否認,海西如今雖然商業繁榮,但是卻缺乏一個規範的管理。加之朝廷對於商賈們的打壓,在律法上,同樣歧視商人存在。
“曹公子……”
黃整穩定了一下心神。開口想要發問。
卻見曹朋睜開眼,一擺手,便打斷了他的話語。
“大家都看明白了?”
“呃,看明白了……”
“有什麼疑問嗎?”
“小人倒是有一個疑問,這個准入資格,是什麼意思?”
“所謂的准入資格。就是對商家的信譽進行稽核調查。坑蒙拐騙,亦或者存著欺瞞客戶之心,信譽不佳的商戶,必須進行清查。若起資格不符,不能進入北集市……這樣做。是為了提高北集市的商業信譽度,促使更多的人前來交易。當然了,信譽好的,就可以賺大錢。”
說著,曹朋從食案上拿起一卷竹簡。
“這上面,記載了大約過去一年中,北集市的種種。
哦,這個得要感謝那死鬼陳昇,他記錄的倒是很詳細……過去一年裡,北集市發生過大小欺詐案件,共六十六次,其中貨殖超過十萬錢的案件,有十七次。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