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趙侍衛也只好拿起未看完的書,認真讀起來。

殿下如此好學,他也不能落下啊。

謝青洛享受完小趙侍衛的愛意,心裡滿足了,心思便轉到怎麼制火藥上去了。

想制火藥嘛,簡單,不就是“一硝二硫三木炭”嘛。

這放在前世,但凡是個學過化學的初中生,也能說出來。

硫加硝酸鉀,加上木炭,發生劇烈反應,產生硫化鉀,二氧化碳和氮氣。

《天工開物》裡不就記載過,“凡硫黃配硝而後,火藥成聲。”

而且除夕那晚,元宵那晚,放了一夜不停的煙花,不也算是火藥嗎?

但是單有火藥,也不行,還得有相應的武器,才能把火藥的威力發揮到最大化。

在火藥發明之前,人們在發動戰爭時,就掌握了“火攻”這一技術。

比如在箭上塗上易燃燒的物質,點燃之後射出去,目的就是破壞敵方的營地,和減少敵人的有生力量。

後來在煉丹時發現了火藥,人們便意識到,如果在箭上附上火藥,威力就會更大。

這就是最初的火藥武器。

而後隨著發展,在投石機的基礎上,人們又發明出了“火炮”,就是把火藥做成易發射的形狀,點燃引線,再由類似投石機的機械發出去。

這都是最基本的,後來人們愈發意識到了火藥重要性,便繼續改進,什麼火球,火筋都被搞了出來。

這些火藥武器的發明,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便推進了火藥本身的發展。

軍事著作《武經總要》裡,便記錄了三種火藥細化配方,除了謝青洛剛才想到的硝,木炭,硫,還加入了什麼巴豆,桐油,瀝青……

但其實這一階段,主要關注的還是火藥的燃燒效能,對於火藥的爆炸效能,還是在後來提升的。

後來人們對於“硝”的提煉,硫磺的提煉技術愈發的高,火藥的質量也越來越高,火藥的爆炸效能也在逐步提升。

隨著歷朝歷代都有戰爭爆發,“突火槍”也被髮明,即把火藥裝在長竹竿中,等到作戰時,便點燃火藥,把其噴射出去。

謝青洛想,這倒是就很有前世現代“槍”的雛形了。

但竹竿的強度太低,於是金屬便派上了用場。

由銅或鐵鑄成的大炮,從此出現在歷史中,這種殺傷力最大的武器,便正式的在戰場上露面。

再往後,火藥的發展就是百花齊放了,但最基本的,還是離不開類似“槍”“炮”的用法。

但因為古人想象力,動手的能力太強,火箭的雛形甚至都被研究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