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極是,就按您說的辦。”

然而,研製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就在大家以為找到了合適的氣囊材料時,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首先是防水絲綢的供應問題,由於這種絲綢是新研製的,產量極低,根本無法滿足空艇氣囊的製作需求。

季如風不得不四處尋找能夠批次生產這種絲綢的方法,他與工匠們一起反覆試驗不同的紡織工藝,日夜研究改進方案,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好不容易解決了材料供應問題,在氣囊的製作過程中又出現了技術難題。

儘管工匠們小心翼翼地拼接、縫合野豬皮,但在一次充氣測試時,氣囊還是出現了多處漏氣的情況。

大家反覆檢查,發現是膠水的粘性不夠,無法在高空的低壓環境下保證氣囊的密封性。

這種脫水,是季如風提出的,採用豬皮膠和魚鰾膠進行蒸煮,等其熬熟之後,將其搗爛,過濾,最後便能得到相應的膠水。

這一問題讓整個研製進度陷入了停滯,工匠們都面露難色,氣氛變得有些壓抑。

與此同時,製作吊艙的過程也不輕鬆。

木材的加工雖然看似簡單,但要保證每一個零件的精度卻十分困難。

由於工具的限制,一些複雜的零部件總是達不到設計要求,導致吊艙的整體結構不夠穩固。

而且,隨著研製時間的延長,部分工匠開始出現疲勞和焦慮情緒,工作效率有所下降。

季如風穿梭在各個工作區域,面對這些難題,他並沒有絲毫退縮。

他一邊安撫工匠們的情緒,鼓勵大家不要氣餒,一邊帶領大家一起尋找解決辦法。

他親自參與到膠水的改良工作中,與工匠們一起嘗試各種配方,經過無數次的失敗,終於找到了一種粘性更強、更適合高空環境的膠水。

針對木材加工精度的問題,他又帶領工匠們對工具進行了改造,提高了加工效率和精度。

“大家加把勁,我們離成功已經越來越近了!”

他的鼓勵話語,如同給工匠們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讓大家重新振作起來,繼續為了那個改變戰局的氣艇而努力奮鬥著。

每一個人都深知,他們正在參與一場決定大明命運的偉大創造,儘管困難重重,但他們都堅信,只要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克服所有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