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還是有優勢的(第1/2頁)
章節報錯
古城縣雖然距離省城比較遠,但卻是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老城區建城的歷史超過千年,境內煤炭資源豐富,有全國大型骨幹煤炭生產企業古城礦務局,經濟基礎比較好,群眾手裡有錢。
古城農機廠建於五十年代末期,是河西省為了貫徹中央政府提出的“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政策,確定的全省三大農機定點生產企業之一,當時的廠址在縣城一角,佔地面積一百畝出頭。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古城縣老城區的規模比之前擴大了一倍多,原來偏安一隅的農機廠,逐漸變成了老城區的中心,一街之隔,便是商鋪林立,人頭攢動的古城縣商業大市場。
雖然農機廠由於經營不善,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停產,廠房裝置租賃給了宋超他們,沿用以前的名稱恢復了生產經營,但處於鬧市區中心的地理位置,和在人口稠密的城區,難得一見的上百畝連片可開發土地的龐大體量,引起一些投資者的極大熱情,不但向縣政府投出了有意合作的橄欖枝,還各顯神通,千方百計爭奪農機廠改制工作主體合作者的地位。
王俊臣的身份,雖然從之前的主導者,變為現在的參與者,對農機廠改制工作的話語權大大降低,但他憑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比別人早一步窺知了各個競標者的真實意圖。
王縣長來到我在黃河賓館所住的房間,召集我和宋超研究對策,他神情凝重地說,自己對各家報送的改制方案進行了分析,認為能對我們構成威脅的主要有兩家。
一家是市裡某領導,透過縣委副書記介紹的省城某文化旅遊公司。他們的設想是,投資五千萬元,和古城縣政府合作,以當下最流行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模式,把農機廠的舊址,打造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古文化街區,使之成為古城最靚麗的名片,吸引國內外遊客來古城觀光旅遊,從而達到促進推動古城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
另一家是縣長力薦的南方某私營商貿公司,他們提出以三千萬元把農機廠廠區的土地全部買下,將其改建成可以輻射周邊十多個縣的大型批發市場。
王俊臣說,這兩家企業實力強大,提出的方案各有亮點,而且都得到縣裡主要領導的力挺,各自獲得了一些企改領導小組組成部門領導的支援,目前看來,只有他們的方案勝出的可能性比較大。
王俊臣給我和宋超分析道,縣委書記年輕,為自己的前途著想,考慮的主要是政績和口碑,所以比較青睞前一個方案,但這個方案不但不能給縣裡帶來任何經濟收入,政府還得自己出錢,安置修造廠的幾百名下崗職工,這對縣財政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而且一旦工作不到位,很有可能引起農機廠職工的集體抵制,會釀成嚴重的群體事件,所以遭到以縣長為首的幾名政府領導的堅決反對,目前書記已經有了知難而退的意思。
縣長力主選擇第二個方案,建議把修造廠的土地賣給商貿公司建批發市場,賣地的錢留出一半,按月給原農機廠職工發生活費,另一個可以用到其他方面,說這個辦法既省事又省心,還能大大緩解縣政府的財政困難。
這兩個方案的共同之處在於,兩家都只想在位於老城區中心位置的一百畝土地上作文章,根本沒有考慮和農機廠原產業的延續性,不承擔解決農機廠職工的就業安置責任,所以儘管方案很對主要領導的胃口,各自都有擁躉,但缺陷和不足也很明顯,很難得到農機廠職工的支援,實施起來的難度都不會小。
宋超很後悔,埋怨自己沒事找事,原本租賃的農機廠經營的好好的,自己非要起貪心,打起了購買農機廠產權的主意,結果落了個雞飛蛋打的結果,不但收購資產的想法落空,目前效益還不錯租賃經營也搞不下去了,這個大跟頭栽得實在太冤枉。
宋超對我和王俊臣說,自己最多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