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用什麼贖罪(第1/2頁)
章節報錯
阮小山說,大嶺村地處龍山之腹,水量充沛,林木茂密,物產豐富,名貴藥材品類繁多,卻因為交通不便,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鄉親們守著大自然賜予的金飯碗,卻只能要飯吃。
比如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東晉時期,就有“北參南葛”之美譽,功效用途能和東北三寶之一的人參相提並論的葛根,在這裡的大山中隨處可見,卻無人問津,只能眼睜睜看著它自生自滅,真是暴殄天物啊。
阮小玉說得痛心疾首,我卻不以為然,接過他的話題說,這種狀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既然你對這種狀況不滿,為啥不想點辦法改變自己家鄉的現狀,哪怕是微小的改變也行啊。
積沙成丘,只要不斷努力,總有讓家鄉變得不再可嘆可悲,跟上外面社會的步伐的一天,讓你的鄉親們生活得不再像現在這樣苦?
阮小玉神情黯然地用木棍拔拉著爐膛中的火苗說,我不是沒想過這個問題,但現實太殘酷,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村幹部不管事,村裡人一盤散沙,我實在沒那個能力啊。
從大嶺到青河口雖然只有二十公里,但山勢險峻,大部分路程在每次下大雨都會被淹沒的河灘上,根本沒法修路。開山鑿路的成本是天文數字,政府不可能為區區不到兩百村民的大嶺村,投入那麼多資金,專門修一條翻山公路,這是個無解的難題!
我不以為然地說,修路對你來說確實無能為力,但別的事情你也可以做啊。
比如說,利用小河盡頭那道天然瀑布,裝臺小型水力發電機,先把鄉親們的用電問題解決了。這件事花不了多少錢,鄉親們肯定不會反對,不難做到吧!
快進入二十一世紀了,估計全古城縣,甚至整個河西省,還用煤油燈照明的村子,除了大嶺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來吧。
阮小山臉上露出尷尬,低聲說,我現在的身份是大嶺村小學代課教師,每月只有一百三十塊錢代課費,就算讓我賣配件自己組裝發電機,我也拿不出買零件的錢啊。
我感覺阮小山只會誇誇其談,並不是個能靜下心來,專注把一件哪怕很小的事情做成的人,所以不想聽他的感慨和抱怨,於是和他碰了碰碗,呡了口酒後說,能能不能聊聊你為什麼要從首都回到山溝裡的問題。
阮小山喟然長嘆:“都是無知和淺薄惹的禍,亂花漸欲迷人眼!”
他說自己命運多舛,三歲年那年父親在山裡採藥時,失足墜下懸崖,尺骨未存,一年後母親帶著兩歲的妹妹遠嫁他鄉,自此音信皆無,留下自己和爺爺相依為命,自己是吃大嶺村的百家飯長大的。
年邁體衰的爺爺勒緊褲腰帶,把孫子供到初中畢業後,便撒手人寰。村裡鄉親可憐自己是個無依無靠的孤兒,同時認定打小就天資聰穎,在鄉中上初中的兩年,每次考試都是年級第一的自己,極有可能成為大嶺村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大學生,於是你家出兩塊錢,我家出十個雞蛋,好不容易湊了六十塊錢,我才有了踏進古城一中校門,讀高中的機會。
高中三年,我是用寒暑假和星期天在工地上搬磚掙的錢,在女同學不遺餘力的資助下堅持下來的,然後考上了首都某所名校的生物工程系,畢業後,在母校當了三年助教,同時完成了在職研究生學業,拿到了碩士學位證,然後,然後就回到了整整八年沒有回來過的大嶺村… … … …
阮小山仰面期天,臉上寫滿了暇想和神往,緩緩地自言自語道: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後,雖然大嶺村已然沒有自己一個親人,我還是在女同學的陪同下回到村裡報喜謝恩,當時在村裡引起極大的轟動。
鄉親們感謝文曲星下凡,終於讓自己村裡出了一個大學生,讓子孫看到了逆天改命希望的同時,也為我同學出塵脫俗的容顏和大方得體的言行所折服。
阮小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