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板凳,最前面還有一排小木桌子。顯然,這裡就是今天會議的場所。

進入會場後,江春生、王宜軍和杜副主任三人並沒有選擇坐在前排的小木桌子前,而是跟隨其他參會人員一道,在後面隨意找個位置坐了下來。

會議很快就開始了。主持人首先進行了自我介紹,接著介紹了參會的縣區兩級領導。

此時,江春生才發現,原來坐在前面那排小木桌子前的幾個人都是縣區的領導。

會議由治江區行政一把手餘區長主持。

首先講話的是臨江縣分管農業的張副縣長。

他首先向大家宣佈了省防汛指揮部的決定:“鑑於目前防汛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決定在1984年7月27日上午八點30分,對賀家垸實施爆破破堤蓄洪,以確保下游松江,乃至省會重鎮的安全。”

會議廳裡的氣氛頓時變得十分凝重,每個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接著,他繼續說道:“同時,要求治江區做好賀家垸蓄洪區群眾的疏散與安置工作,務必在今天晚上24點前,完成蓄洪區群眾的安全轉移工作,不得有一人遺漏,不得有一人傷亡。”

這個任務艱鉅而緊迫,所有人都明白時間的緊迫性和責任的重大性。需要迅速行動起來,確保每一個農民都能得到妥善的轉移和保護,尤其是老弱病殘。

接著,治江區餘區長在會上重點強調了“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賀家垸在關鍵時期應當發揮作用的責任與擔當。

他說:“賀家垸:地處漳水河北岸,垸堤兩端分別與長江北岸的荊江大堤相接,總長度約15.5千米。堤頂高程為46.30米,面寬4~5米,內、外坡比1:3,賀家垸內地面平均高程為39.45米,可蓄洪容積約一億立方米。

目前:垸內有耕地835公頃,人口3800左右。

在賀家垸的歷史上,堤垸曾經多次潰決,堤垸內的古錘口、謝家潭、徐家大潭、黃家圓潭、謝家月子、郭家潭子,李家臺、呂家拐、唐家臺、賀家臺、蘇家月、毛家月、張家拐,陳家渡、吳家月等,都有歷年潰口留下的沖刷遺蹟。賀家垸最後一次潰口是1950年的大水,謝家潭在洪水中潰口。

1964年初,省水利廳將賀家垸確定為計劃蓄洪垸,1968年7月中旬,長江全流域遇50年難遇的持續暴雨,賀家垸首次進行了有計劃破口分洪:,當時賀家垸的水位是44.35米,萬星水位45.30米,松江水位44.35米。

目前,賀家垸水位為43.95米,根據根據氣象部門的預報,未來一週內,長江中上游還將有持續的大暴雨天氣。而且,今天在長江上游已經有新的洪峰形成,明天早上將到達宜昌的葛洲壩。

這股洪峰過境時,專家團隊預計,賀家垸水位將超過1968年7月分洪時的44.35米,

因此,我們要全力支援和配合上級的決定,做好賀家垸近

4000名群眾的轉移與安置工作,確保無一例人員傷亡。”

……

會議按照擬定的程式有序的進行。

在參會人員中,所有賀家垸內的村組長也都來了,大家的心情都十分沉重,自己的家園將被洪水淹沒,但想到更高的意義,他們又釋然了,表現出了“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無畏精神和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