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裡小人特別多,理由是“人物小的話,PK時跑快一點玩家滑鼠就點不到”……總之,連在遊戲上都能發現文化差異,感覺真是很奇妙。

說到文化差異,就想說說《最後的女神》後期的劇情。

從小到大,無論是看課本還是亞洲其他國家作家寫的書,大部分掛念都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剝削我們的原材料與勞動力”,就連我父親都說“‘世界工廠’這個稱號中國背太久了。總不能一直把成品留給別人,汙染留給自己吧”。所以我一直認為西方人都是又聰明又奸詐的。

但到了歐洲,我發現西方人的思想卻和我們完全不同。因為中國的經濟蓬勃發展,不論是在英國還是在德國,只要學經濟,中國就一定是個非常值得大家研究的課題。還記得大二的時候,英國的教授對我們說的一句話讓我一直印象深刻:“中國主宰著生產市場,他們如果停止輸送勞動力,停止製造商品,那我們基本上就完蛋了。聽上去很可怕,對不對?”

那時候,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原來這種威脅是相互的,站在不同國家的角度上看事情也不一樣。這一回來德國進行半年的短期學習,我發現德國人和英國人的觀點差別又更大,人們都直接誠實到讓人有些囧,熱情也好討厭也好都是寫在臉上的,也不愛笑,嚴肅得不得了。這一點,和彬彬有禮面帶微笑但愛恨相當不分明的英國人相比真是截然不同。整個歐洲比中國大不了多少,國與國之間的距離也不過是中國兩個省之間的距離,但文化差異居然可以這麼大。

以前有讀者對我說:“小紙,你到過這麼多國家,寫了那麼多過於國際經濟的隨筆,為什麼不能把這些東西融入到小說裡去呢?”於是我發現自己寫的小說還真的都是以愛情為主,很少有其他題材。

所以這一篇《最後的女神》,我第一次嘗試寫更多的元素。上面的內容相信大家在小說裡多少能看到一些新聞或歷史中出現過的內容,例如阿西爾部落的外交獨立原型取自於中國,學費和稅收的高漲原型取自於英國,法瑟的婚禮原型取自於威廉和凱特的婚禮(最後我忍不住惡搞了,對不起這對璧人),安安在戰場上脫衣服取自於越南和中國對戰時,女人把衣服脫掉以混亂士兵等等。同時,還有一些特別想表達的東西,如貝倫希德的遭遇帶給了她的成熟與對周圍人的珍惜,法瑟經歷過安安之死後肩負責任,阿西爾部落站在殖民者的角度對落後部落的侵略……

最想表達的,是一個人對於“自我”的意識。

其實這個故事中間部分很壓抑,和剛開始差別巨大。其實,一個人生來或許是樂觀的,但在人生中多少會經歷一些巨大的波折讓我們迷茫,或者失去夢想,麻木地活著,就像第二部初期的安安一樣。

但是,如果把心胸開啟,看看任何事物好的一面,會發現任何痛苦都可以被以遺忘,因為讓我們痛苦的人,正好是我們自己。等重新找回自己,會更懂得去珍惜那些不曾被我們看到的事物。

有一個奮鬥目標對於正在面臨進入社會的我,以及很多正在為未來迷茫著的年輕人來說,應該是最重要的事吧?

當然,鑑於我描寫感情一向色彩濃烈,很可能讀者在看書的時候會被那些虐來虐去的劇情奪走了注意力……

說到感情濃烈這一方面,終於忍不住要說說我的男主角了。

有的讀者問:小紙,你最喜歡自己寫的哪個男主角呀?

我可以毫不猶豫地拍胸回答說:法瑟、洛基!

至於這兩個人更喜歡哪一個,真是非常難以抉擇。我會比較心疼洛基,他的個性似乎也更張揚一些,但瑟瑟同學可真是讓我操心的一個傢伙。寫《最後的女神》的這一年,尤其是完結的這幾天,我常常晚上睡覺時想到他都會小小傷感一下。儘管他的結局很幸福,但他的個性其實比他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