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傍山的崖壁之上,向山谷深處延伸出一條木頭搭建的棧道,懸立於峭壁之上,隱沒在幽深的盡頭,其中狹窄的只容兩人擦肩而過,但凡稍微胖一些的,都得側身擠壓一番不可。

於天隨著人群小心的順著向上踱步,腳下木頭被擠壓的一陣咯吱和抖動,低頭向下看去,不由腳下一空心中一驚,只見棧道懸空,亂石林立,直面深淵,膽戰心驚。

真可謂,伸手可觸天,落腳即臨淵。

往前走上一段,先是看到一個鑿空的洞穴,洞門上題“緣清寺”,右有一聯是“一場清風一場夢”,左有一聯曰“一半佛燭一半塵”。

別看洞門狹小的僅容兩人並排透過,其中確是別有洞天。

越過一進門煙霧繚繞的青銅鼎和香燭,上面供奉的是這裡的神像,保佑著這裡的一方安和,當然,還有諸多遊人前來請願上香,尤其這幾年,來往的青年更是絡繹不絕。

其中雖整日雲香霧繞,但並不感覺沉悶,周圍有山石封閉,又不覺陰冷潮溼,反而一陣乾爽舒心。

除卻巨大的神像,在進門的左手邊,有一口大鐘,通體醇厚,在香燭的福照下泛著幽深的青色,所以這座緣清寺又叫青鍾寺,於天在外面聽到的那聲巨大的嗡鳴,就是這口大鐘發出來的。

對於這口大鐘,也有著諸多的傳說,最神秘的一點,由於其出入的廟門僅能夠容納兩人並排透過,廟宇之內又沒有其他出入口,這口巨大的五個人合圍都抱不住的大鐘,是怎麼被懸掛進去的,至今是個謎團。

還有一個謎團,你會發現這口大鐘沒有鍾杵,所發出的聲音並不是敲擊產生的,而是由大鐘自己震顫發出的,發出的聲音也有時令,每當信風從山谷沒吹來過境,大鐘就像報時一樣,嗡鳴一聲,並且準確無誤。

由於潮靈山風的特別,所以這裡有一個傳說,潮靈山風是由居住在山脈深處的精靈,揮動著巨大的扇子吹動的,所以才會如此的靈性特別,而那口大鐘裡面,也住著精靈。

雖然有許多刨人家祖墳多年經驗的專家來此地考察大鐘的蹊蹺,但憑著他們聰慧的學識一無所獲,他們當然想要用錦旗來換走這口大鐘,只不過礙於無法運出去,這才不甘的作罷。

於天先敬拜了一番神像,又順著牆壁上擺放著的蠟燭,於天遊覽了上邊的刻字,壁畫,還有排列在壁龕內的神像,他們以著各種形態,來展示著眾生相。

踱步出廟宇,順著棧道再向前,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亭子,在峭壁上有其名號,曰“賞風亭”。

這座亭子的一邊,鎖釦在這邊直立的山石之上,另一側向外延展,像一座橋樑一樣橫跨出去老長,與對面的山崖隔空相望,以至於不考慮承重的話,空間足以容納上百人。

所以當你站在亭子中央,可以俯瞰到峽谷的幽深,當你向峽谷內打量,會隨著山勢的延轉,沒入到深邃的千折百轉當中,當你向後張望,則可以從山勢遮掩的縫隙中,窺探到村莊下的平坦廣闊。

蜂擁而至的人很快將這裡填充,他們對號入座一樣找好位置,在翹首等待著什麼。

在亭子靠近峭壁的一邊,有幾個人正圍在亭子的內壁前指指點點,於天不禁也好奇的走上前去。

往牆壁上一看,才發現上面寫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有字跡潦草者,有一絲不苟者,有放浪形骸者,有溫文爾雅者,在牆壁的最右面,寫著三個隸書體的大字“陌崖詞”。

仔細的從右往左看去,才發現這面牆壁是來這裡遊山玩水的人留下的詩詞雅句。

為首的是一首稱讚潮靈山晚風的詩:

潮靈山間晚來風,偏於一隅自安身。

能得美人輕拂面,管他天下誰爭雄。

不行不行,又來了。

潮靈山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