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回 四大石窟聚佛力 兄弟二人齊感應(第2/3頁)
章節報錯
現出漢民族的特點。
北周時期的千佛廊、千佛壁,造型逼真,形態各異,與相鄰的4米多高、做工精細的如來頭像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成為萬佛洞內又一景觀。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家家供觀音”的說法,麥積山宋代觀音像為法身像,即男性,與其相對的是在中國男性女化的南海觀音,造像線條流暢,具有較考究的整體性和裝飾性。
麥積山石窟的造像雖是泥塑,但儲存完好,即使在甘肅天水非常乾燥的環境裡,仍然保持著很好的光澤。經過研究發現,麥積山的佛像都是用特殊的材料做成的,它用麥積山特製的粘土加蛋清再加糯米湯和制而成,所以千年以來歷經風雨日曬,仍歷久彌新。
麥積山石窟在1600年的演變史中,出現了六個發展高峰時期,可以說是中國的一部完整的佛教造像史,一座大型東方雕塑陳列館。
萬佛洞的第四部分為雲岡石窟。
中國四大石窟,論其精美瑰麗,首推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石窟造像均為露天,分早、中、晚三期。不同朝代,風格迥異。早期是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複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雲岡整體風格頗具皇家氣派,它是北魏時期皇室經營的第一個石窟。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
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由此而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中的北魏時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佈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這些或大或小,或豐腴或清瘦的華麗造像,濃縮了雲岡石窟1500多年來的風雨歷程,也是中國佛教幾經滄桑的縮影。
“雲岡薈萃”攫取了雲岡石窟具有代表性的特定的坐姿造像——交腳佛,它是由北魏時期鮮卑族部落的遊牧民族塑造的佛像,體現出濃郁的北方地方色彩。向裡一窟,就地造景,利用洞內的天然滲水,塑造滴水觀音一尊,天然滲水從觀音手中的柳枝上順勢而下,宛若天成。
萬佛洞大雄寶殿內是雲岡石窟最大的造像——釋迦牟尼如來佛,通體高10米有餘,金身開光,施禪定印端坐中央,法相慈祥,給人以超然度世之感。
對面拱門上立佛七尊,赤足立於圓形蓮座上,通身飾以舟形背光與頭光,七佛上部間以六體飛天,東西兩壁也飾滿佛龕佛像,氣勢宏偉,洋洋大觀。
直至此時,王小c兄弟二人再也支撐不住,體內大量靈力衝撞,只好原地打坐進行疏通。
王小c因在黃河十殿鎖魂陣中靈力大幅銳減,只保留金丹之體不被破壞,偶然所習的羅漢法陣沒有強大的金丹之力作為催發,已經無法施展。
但他在萬佛洞中,卻感受到一股強大的佛力傾注到他的體內,充盈的力量如洪水一般灌溉而入,流遍全身奇經八脈,讓金丹之體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