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急診就更特殊了,家屬覺得你應該告訴我這病需要多久能好、治癒的機率有多大、不同情況的機率、花銷。而且他們不太想了解太多專業的東西,只要有幾句話能用在親朋好友看望病人時回話用就夠了。更多是想知道幾天時間病能好,出不了icu的機率有多大,會不會花了錢人又沒了會不會不值得。醫生說的風險機率有多高,最好有數值,這樣才放心”。

“可是這些東西在其他科室其實還能慢慢講,細講,講一兩個小時都不急。比如之前我待腫瘤科時,老師花了2個多小時就只和一個家屬溝通,講的清清楚楚。可這是急診,血鉀7.9什麼概念,這種高鉀血癥的程度不做透析患者是真能當場死給你看的,隨時可能心臟驟停或者呼吸衰竭或者其他的狀況。到時候家屬在那慢悠悠的聽醫生講,病人在床上肌無力,呼吸肌麻痺,那患者人就真麻了”。

天幕下,天幕下的大夫議論紛紛,這後世的醫療方式,他們至今還是看不懂.....。

“話說,治病這路子還有機率的說法嗎,不都是因人而異嗎,最多說這個病輕或者比較拿手,面對這種情況把握比較大,可是這不還是醫者自己說的有幾成把握嗎,沒有實際意義,說出來也就圖個安慰吧”。

“治癒機率..不同情況...哪有這麼去看病的,這是去救急還是去當學徒呢?有的病看著相似,實則不然。每個病的病因就能給你羅列個一二三四五出來,不同的情況治療起來的複雜程度也不一樣,而且除了病因,恢復情況與患者自身有關係”。

“我也是這麼覺得的,即使病和藥一樣,不同的人恢復的時間都不能確定,能有方法就不錯了,還想著十足把握呢”。

陳勇嘆了口氣,說道:“怎麼說呢。就是資訊不對等,其他行業還能聽專業人士的,可醫療扯上了人命,如果家屬覺得自己應該刨根問底,甚至在那種時候根本不知緊張,醫生那邊又著急實行治療,雙方就容易起衝突。最後就是發展成醫生麻木,你死你的,我治我能治的,大不了一句,建議前往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

古代,醫館裡聽到陳勇這種甩包袱的做法。

有人擔憂的說道“這不行吧,萬一在路上出事了怎麼辦?”

“怎麼辦,按天子規格辦。這是救命,不是尋常病症,自己都不上心,還想別人來兜底啊”。

“可是一上來就簽字....”

陳勇:“這是沒有辦法的。割個痔瘡這種小手術,哪怕手術非常完美,後期恢復時期嘣個屁還有可能出意外造成肛裂呢,這就是風險啊,治療上誰敢說百分百啊”。

“這倒是,吃的飯還有噎著的可能。”

“不過這後世籤那麼多字幹嘛,屁話說這麼多,能治就治,治不好等死唄,又不是又靈丹妙藥一吃包好”。古人還是不懂,人送來醫院不就是代表著要救嗎,不救叫救護車送醫院去幹嘛,總不會是把一個好好的人送去急診吧。

陳勇:“這就極端了,肯定不能這樣。很複雜,不好說”。

在聊了一會之後,陳勇之前在腫瘤科的老師張老師來這邊會診的。完事後他擱那吐槽醫院管理層的人,說那這個抗腫瘤的藥,醫院管理層說了癌症中晚期才能用, 然後腫瘤科醫生在病歷裡特意用了醫學術語,診斷裡特意標註了惡性腫瘤IV期。一目瞭然啊,有用藥原因啊,可為什麼最後還是罰款了呢,最後那些人回覆說抗腫瘤的藥不能用在IV期,要用在晚期 。

劉老師:“他們懂什麼是IV期(簡單理解為晚期)嗎?”

張醫生;“他們懂個毛線,難怪有些內科的醫生下十幾個診斷,我看過下 26 個診斷的!失眠都寫進去,主打一個全方位防禦,我現在算是明白為什麼這樣寫了”。

張醫生氣的想錘人,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