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毛熊與玉米 一(第2/2頁)
章節報錯
海洋的大陸腹地,高中地理告訴我們,這種地區的氣候特點是,日照充足,晝熱夜涼,晝夜溫差大,這麼一聽好像還挺適合農業的啊,可最重要的問題是,它降水稀少且季節分配不均,夏季時期的降雨變幻莫測,而農業又需要大量用水,這就導致糧食產量容易大幅波動。】
“我們中原地區好像是遠離海洋的大陸腹地”。
“那你不覺得天幕說的對嗎”。
“可我們是產量大戶啊”。
“那是因為我們這耕的久,千年來都是這片耕地好,都是熟地,其他地方都是沒開發的,南方脹氣多,北方會凍死,難以種植”。
聽聞他們的談話,其他人也湊了過來,“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在於,我們這有那兩條大河,不然你們以為呢,每年那麼多人力物力財力去防洪而不是搬走,那是真離不開,離開了沒水怎麼種地啊”。
其他人也是紛紛點頭贊同,這種地和在後院種點菜不同,後者可以用水瓢舀點水過去,這百畝千畝的地怎麼澆,肯定是得靠河流靠水渠放水的,沒大河對農業就是硬傷。
【1959年後的乾旱,導致新土地的穀物產量出現了顯著的下降,糧食的缺口越來越大,後來赫魯曉夫受艾森豪威爾邀美利堅,他特地參觀了以種植玉米而聞名的加斯特農場,在那裡他親眼目睹了工業化的農場工作流程,農場主加斯特向他介紹瞭如何用玉米青秸稈以及未為成熟的捧穗作為青儲飼料餵養牲口的方法。玉米不僅能作為糧食,還能成為畜牧業重要的飼料來源,玉米所展現出的巨大成果深深觸動了他,並更加堅定了他推廣玉米種植來改變自身農牧業落後的想法。事實上,這不是他和玉米第一次結緣。】
“經常看主播吃這東西,就是不知道產量多少”。
“聽說好久之前,朝廷就在準備海船了,好像打算去找種子”。
“這能找著嗎,產量怎麼樣都不知道,後世的看著好,那肯定不是和我們的那樣的,他們的大米都飽滿的多”。古人不是傻子,品質這東西一眼就看出差距了。種地那不是刨個坑把種子埋下去再澆澆水就出來了,種不好是會餓死的,而餓死的是他們,不是讓他們改種的官員,所以他們對這些新東西自然是不太相信。
與科技或其他的東西不一樣,這涉及種地這事,朝堂官員或這或那的理由有了爭執,但民間的意見卻出奇的一致。
“要我,我也不太願意種,雖然聽著是挺好的.....”。
【早在1946年,在遭遇嚴重的糧荒後,如何調整作物的傳統種植結構與方法以提升糧食產量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尤其是關於小麥冬季播種和春季播種哪種方式更易高產的問題,其科學界就產生了嚴重分歧,高層對此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和爭辯。】
【而早在1948年,赫魯曉夫便嘗試過讓當地農民一次性將玉米種植面積擴大了200萬公頃,令人驚喜的是當年玉米獲得了大豐收,他也因此贏得了玉米書記的稱號,這一稱號背後是他對改變毛熊農業現狀的積極探索與嘗試,也為後續他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玉米種植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