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曆法(第2/3頁)
章節報錯
監正問了問他曆法方面的事。
司天監監正:“回陛下,夏曆中,呃..農曆中有個概念叫朔望月,又稱“太陰月”,是指月球繞地球公轉相對於太陽的平均週期,為月相盈虧的平均週期,以從朔到下一次朔或從望到下一次望的時間間隔為長度,平均為29.5天。先賢把完全見不到月亮的 一天稱“朔日”,定為農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圓的一天稱“望日”,為農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
“12個朔望月為一個週期,也就是一年,這樣算來一年就是353至355天之間,而由於一個迴歸年的長度約為365天,12個朔望月的長度與一個迴歸年之間就存在約11天的差距,為了協調這一差距,先賢們引入了閏年的概念,閏年的長度為13個月,比平年多一個月,這個多出來的月份被稱為閏月”。
趙禎:“直接把多出來的那些天歸到12月不行嗎?”
司天監監正:“陛下,一天是地球自轉時間,一月是月球公轉時間,一年是地球的公轉時間,這三者之間是沒有關係的,農曆是陰陽曆法,將天數強加到月份上只會導致日期節氣等規律和天象不符,閏月的設定是為了讓農曆年能夠更好地與迴歸年同步,從而保持節氣與天象的對應關係”。
司天監監正換了口氣,繼續說道:“日、月、年三者雖然沒有聯絡,但我們可透過合理的歷法制定和閏月規則的應用,可以確保24節氣在農曆中的位置相對穩定,穩定才能更好的指導農業生產”。
趙禎:“那閏年是怎麼設定的?”
司天監監正:“回陛下,閏年的設定很複雜,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如二十四節氣的分佈等。通常,農曆中閏月的設定是為了確保農曆年與迴歸年基本同步,特別是確保中氣,也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奇數節氣,如立春、驚蟄等落在農曆月份中的正確位置,以指導農事生產”。
總的來說,曆法的制定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僅要反映天體運動的真實情況,還要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求。例如,農業生產需要準確的季節劃分來指導農作物的種植和收割,人與人交往需要統一的日期來記錄重要事件和節日。而一年天數的確定則是曆法制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權衡和調整。他們間的對話被系統放上去了,陳勇看到了,就插入了幾句。
陳勇:“後世陽曆月份沒有朔望月的概念,而是基於地球公轉的時間劃分平攤到月份上,就如同分餅一樣劃分每塊的大小,其天數相對固定,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平年28天,閏年29天。陽曆年份的長度固定為365天或366天(閏年),其中閏年的設定是為了補償因地球公轉週期不是整數天而產生的誤差”。
想了想,陳勇繼續說道:“和公曆這種計時用的歷法不一樣,農曆是很精密的陰陽曆,功能很多,甚至還有政治意義,比如古人認為天最大,帝王是由上天授命掌管人間的使者,因此帝王又有天子之稱,可天是看得到摸不到的物象,怎麼證明帝王尊位是上天授予的呢?於是曆法的作用便顯現出來了,所以開國皇帝登基後會首先去頒佈曆法指導農事,這是隻有天子才能乾的事,並且曆法只能有一套,這樣做可以確保皇帝的權威性和統一性”。
趙禎:“朕大概明白了,公曆這種太陽曆不需要指導農事,而是純粹為了計時,想來在後世那種全球化,工業化的時代,可能這種純粹的計時歷更合適吧,就是.....最後那句大可不必說”。
明-朱元璋
朱元璋回想當年,他們早早將皇曆定了下來,收攏了民心,感慨道:“還是咱的大妹子心細啊”。
在簡單的解釋了一下曆法差異帶來的疑惑後,陳勇想來先前那人都和自己連線了,又還沒斷開,現在沒什麼事那就接著閒聊吧,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