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如何解決後勤問題 中(第1/2頁)
章節報錯
【唯一的例外,就是在川西少數民族地區,由於嚴格執行民族政策,我軍對土司頭人的財產主要採取公平交易的方法,如果對方兼壁清野,我軍在所有交易手段都失效的情況下也會收割田地裡的莊稼,收割完畢後會把收割的數量、種類和收割原因,按照統一的格式寫成木牌插到土裡,群眾拿到木牌後可以向後續部隊結算糧食費用,如果挖出對方的窖藏也會留下銀元,要是部隊一時沒有現款,也會留下對方更喜歡的槍支彈藥或日用品,價值往往大於當地市場的限價,不要覺得留下的東西少,在當時的少民地區這些工業品的價值遠遠超過這些糧食。】
“行事光明磊落,不偷不搶,還主動提高價錢就為了不讓老百姓吃虧”。
“這是怕有些膽小的不敢喊價,直接就給高點,生怕老百姓吃了虧啊”。
“不僅如此,這牌子還讓後續部隊有了話頭,過去就可以行買賣了,老百姓也容易相信不會跑”。
“我要是有這個牌子,那不得留下來當傳家寶啊”。
“那真要是留到建國了,不得高興死”。
【當然了,路上要是碰到地主軍閥,他們肯定是要倒黴的,肯定要被沒收家產,但是為了保護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我軍對商人卻十分友好,中小城市的商人連捐款都不用出,即便要讓大商人捐款也要軍團以上的政治部門批准,即便是地主兼營的商業,我軍也只沒收糧食,商店是不會動的。】
【所以,如果真的遇上這麼一支對民族工商業友好的軍隊,恰好真有人穿越到那個時候的路上,在寒冷的冬夜開啟了一個電燈通明,琳琅滿目的超市,必然會轟動全軍,那時候店主要考慮的,恐怕是超市的題詞應該掛在哪兒才對吧。】
【說到交易,我們與民眾實行交易,又不叫商人捐款,那資金從哪來呢,其實這個不用擔心,因為沿途有人送給咱們唄。比如一九三四年底我軍剛剛從湖南入貴州南部時,貴州軍閥就把一個師送上門來,結果意料之中的一觸即潰,人被繳械銀元奉上,還獻出了黎平、黃平、鎮遠這3個府城,鎮遠一向是湘西商業重鎮,我們就拿著軍閥老爺們的軍費物資在城裡來個大采購,買了一大堆棉布準備過冬。】
【當時貴州自己不產鹽,全靠川鹽入黔,軍閥老爺們把持著進貨渠道,把鹽價炒到了天上讓貴州老百姓根本吃不起,但老百姓吃不起老爺們也不慌,覺得自己堆在倉庫裡增值保值就可以了,等著漲價發財。這時我軍一打過來,黔軍紛紛跑路,這些滿倉滿載的大鹽號自然全部送給我們了。】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貴州軍閥都有鹽號被我軍完整繳獲,讓後勤部門手上掌握了大批的食鹽。有了布匹,有了食鹽,事情就好辦了,我軍進入遵義後就開始使用自己發行的紙幣向群眾購買牙刷肥皂之類的日用品。】
【很顯然,一旦我軍離開遵義這種錢就會砸在群眾手裡用不出去。因此,我軍出發前就決定收回所有紙票,收回的方法就是靠鹽兌換,規定是每一塊票可以換一斤鹽,這麼便宜的價格瞬間轟動了長期苦於鹽價昂貴的遵義市場,為了換到便宜的鹽,市民紛紛拿日用品向我軍兌換票子,然後再用票去買食鹽。結果紙幣基本上全部收回,而我軍緊缺的日用品得到了補充,百姓得到了便宜的鹽,只有軍閥土豪劣紳受傷的事件又一次達成。】
【既然最後要回收,當初為什麼要使用呢,豈不多此一舉,直接把東西分給群眾不就行了嗎。】
【很明顯,既然我軍不能長期駐紮,為了防止敵人報復群眾,使用貨幣和群眾走一遍合法買賣的形式,讓群眾成了光明正大買東西的買主,而不是領取物資的人,那敵人要追究群眾,只需要說他們自己想虧本,我有啥辦法,讓敵人啞巴吃黃連,找不到報復群眾的藉口。】
“用錢交易還有增強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