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那是非進士不用,就算進士不夠也是進士優先其他人候補,這就讓人們感到很不舒服。

在其中因為學歷上的差距被人瞧不起還能忍受,最讓人受不了的是門派的歧視,非東林黨的官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前景很暗淡,在私下抱怨了幾句東林黨是學閥後,更多的是針對學歷這一公開的矛盾所在。當劉宗周和徐光啟本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到了博學院後,一群人立即就開始針對這種不公平開始了怨言群攻,在徐光啟的要求下出來了兩個監生出身的人,開始跟徐光啟和劉宗周平等對話。

前幾年因為朝廷急著用人,而這兩人也很優秀於是也沒有去參加科舉,後來在評品級時就比其他人少了很多,甚至很多不如他們的人也僅僅因為中了個進士就能多拿錢,這如何讓人心服?這兩人也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學歷問題的弊病所在,歷代帝王不是進士出身這事就不說了,連孔子、孟子等聖人還有姜子牙、諸葛亮等聰明人也被拿出來說事,說假如這些人在大明也不可能有所建樹,因為他們沒有什麼高學歷。

等劉宗周告訴他們科舉考試是隋朝以後才開始的,這兩人就說唐朝的黃巢就是多年考試未中的人,最後造反使唐王朝覆滅,其中也有科舉制度的功勞,是科舉制度把黃巢逼反的。當然現在皇帝開明官員和百姓都非常忠誠,不會因為科舉制度而讓誰生出生異心,但是皇帝要求儘量讓百姓都識字,現在如此不公平百姓恐怕也沒有讀書識字的興趣。

這兩人的話有些像是胡扯,但是他們現在還拉著徐光啟,讓他評一評能寫字的紙還有火銃、大炮等是不是全是進士發明的,博學院中的好多事務是不是全是由進士做出來的。

信王聽了這些有些好笑,他問道:“徐大人還在那裡跟人說話,因為那裡本來就是國子監他必須要說明白,否則的話那些人會天天煩他。劉大人當然可以一走了之因為你的聖學院以前就是翰林院支援你的肯定多,我只想問一下你認為他們的話該怎麼回答呢?”

劉宗周想了想說:“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找一個能準確認定人的能力的辦法,學歷和功勞什麼的都不可靠,能力才是大家都比較服氣的東西。”

484 人職分離(下)

人們評論一個人的時候除了說他的外貌長相外,都喜歡說這人聰明不聰明,當然這種說法一般是針對小孩子,對老人一般都說他的品德如何,而對成人說得最多的是此人的能力怎麼樣。每個人都喜歡說自己有能力,也喜歡被別人誇獎為有能力,但是人們對能力的評定卻沒有一個準確的標準。孔武有力的大胖子可以在輕鬆舉起一個石鎖後,彎動胳膊揮著拳頭表示自己有能力,尖嘴猴腮的小瘦子成功讓大胖子跌進自己挖好的坑裡後,也會眯著眼睛認為自己有能力。

士兵在攻城拔寨取得勝利後會表示自己有能力,鐵匠打造出一件異常鋒利的武器後也會為自己的能力自豪,商人在大賺一筆後拍著腰間硬硬的銀錢也對自己的能力很自信,各行各業都有證明自己能力的所在。不說其它行業,就說在大明的官員裡大家對能力的認定也不相同,有人認為治下之地犯罪率少是自己的能力,也有人認為敢為民請命是自己的能力,當然也有覺得能在上下都過得去的情況下撈兩個小錢是自己的能力。

信王見劉宗周說起能力,於是問道:“請問劉大人是怎麼理解能力的?你的理解能不能讓人們信服呢?”

劉宗周說:“我認為最能體現一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