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他都想明白了。
先說元聿和元逸,他們的打算就如同元初此前猜測的那樣,想要藉機奪走奕王兵權,但是在元初已經皇帝的雙重破壞之下迅速流產。
而元初的目的則是製造事端,混淆視線,打亂皇帝處事的步調,然後為他另一個計劃做準備,他從來就沒準備把正面戰場放在皇帝這裡,他原本的戰術就是合縱連橫,直到最後才一舉擊破。所以今天他要做的事情算是成功了一半。
另一半沒有成功的原因是源自意外,雖然他早已經估計到皇帝有同奕王合作的可能,但是這個可能只在三成左右,於是他忽略比計了。結果,皇帝真的是聯合了奕王。那麼事情就變質了,也就是說籌碼變了。
原本是皇帝拿安宋的安危要挾安王出使蕭燕,或許一開始這就不是他的目的。他一開始就打算開戰的話,那麼安王去不去蕭燕就更本不重要了,那他去找安王的舉動就是一個局,一個引所有人入套的局。首先就是引了元初的開戰之心,元初便會盡所能阻止安王出使蕭燕,有了元初的舉動,就能逼出元聿元逸的局,他們白白地送上了皇帝想要的所謂“證據”,而自己則什麼都沒得到。另外,有了這麼一出“安王謀反”的戲碼,那麼安王和平出使就變得極度不可信,朝中的主和派便會無話可說,元鄴的百姓也無話可說,因為現在是“不是我們要打仗,是蕭燕非要侵略我們,看,皇帝都遇刺了。”於是這場戰爭首先就會贏的民心。
而安王卻仍然是籌碼,因為奕王——這麼多年來奕王同皇帝相安無事,除了一部分的奕王的愛國之心外,另外一部分大概就是安王了。所以,皇帝定是以安王為籌碼開出條件與奕王合作,而奕王也答應了,至於具體內容的話,恐怕旁人是無法得知的了。這也是皇帝勢必要開戰的原因之一,如國沒有了戰爭的牽制,奕王就會變成他的政權下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元鄴修生養息多年,國庫充裕,如果是一場可以迅速解決掉的戰爭,估計不會對元鄴的國力有太大影響,反而,也會刺激一下元鄴百姓,免得太安逸了,國力反而會消於積弱。同時,這也說明了,皇帝並沒有長期打仗的準備,估計仍是另有佈局啊!
元初有些嘆息,這些人類,有的時候真的是比鬼神更加可怕!
對恃
只是,皇帝要如何把這場戰爭變成一個不會拖延時間、不會拖累國庫、不會擾亂民心的戰爭呢?要知道,蕭燕可不是弱國,而蕭燕王也不是等閒之輩啊。
皇帝狀似陷入了思考,一時也沒人敢出聲打擾。過了片刻,皇帝才以手支頭問群臣道:“方才奕王所言之事,各位卿家之意為何?”
“回稟皇上,臣覺得奕王所言甚是,六位皇子皆已成人,一時也是德賢難辨。奕王所言確是良方。”有第一個開口贊同的,接下去便有更多人紛紛出列贊成。
“回稟皇上,臣也舉得奕王所舉之法甚是可行。”
“臣等贊同奕王之言。”
當然,大部分的人肯定是會贊同的,這基本上算是一個較為公平的決議,任各家皇子及其屬臣各展所長,就是平日不大受寵的皇子也有了表現的機會,這個決定並不會傷害到誰的利益,相反,是給了眾皇子難得的可以大肆拓展勢力的機會。所以,如果有人反對倒是奇怪了。
只是,元初可不這麼認為,皇帝才不會做大好人來個大放送,一定有其他的目的。只是,他苦笑,他目前還猜不出來。
“既然如此,那就照奕王的方法辦吧。朕的兒子們也確實大了,該替朕分分憂了。”皇帝揮揮手,做了最後決定。
所有的皇子仍是要跪下來謝恩的,並還要說一些“駑鈍”啊“教誨”啊之類的謙辭,元初懶懶地跟在眾人後面應和了事。
接下去也確實該進入到最重要的部